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x-06 (主部件) 共 5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堇 | ![]() ![]() ![]() ![]() 甲骨從「 ![]() ![]() 早期金文上承甲骨文,從「 ![]() ![]() 金文「堇」表示美玉,為「瑾」之初文。頌鼎:「反入堇(瑾)章(璋)。」衛盉:「取堇(瑾)章(璋)于裘衛」。金文又用作「覲」,表示朝見;「勤」,表示勤勞;「謹」,表示謹慎;又用為國名、人名等。以上「瑾」、「覲」、「勤」、「謹」皆從「堇」聲,上古文字有限,故其初以「堇」表示,後來才加注義符分化出各字。 《說文》:「堇,黏土也。从土,从黃省。凡堇之屬皆从堇。𡐳、䒺皆古文堇。」 | |||||||||||||
漢 |
| ![]() ![]() ![]() ![]() 漢朝之得名,正由於劉邦曾被分封於漢中(位於漢水上游)、巴、蜀,立為漢王。《陝西通志》:「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曰漢中。」由於漢朝、唐朝強大,後來「漢」、「唐」成為中國的代稱。中國最大的民族稱為「漢族」,漢人的語文稱為漢語、漢字。有關漢代或漢族的典章制度、文化習俗均可以「漢」名之。現在日本人仍稱中國詩為「漢詩」,中國的名稱為「漢名」(與「和名」相對);歐美等國稱研究中國學問的人為「漢學家」;這與歐美各國稱中國人聚居之處為「唐人街」,中國傳統服裝為「唐裝」(參陳煒湛),是同樣的道理,皆以強盛的朝代名來代表中國。公元四、五世紀開始,男子被稱為「漢子」,由此「漢」有了男子之義(白川靜),後世又稱「男子漢」。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蓋始於五胡亂華時。」 「漢水」又稱「漢江」,古代通稱「沔水」為「漢水」;發源於陜西省寧羌縣北皤冢山,流經陝西南部及湖北,至湖北省漢口與漢陽之間流入長江,全長1532公里。《詩.小雅.四月》:「滔滔江漢」,表示水流滔滔的長江和漢水。《說文》:「漢,漾也。東爲滄浪水。从水,難省聲。㵄,古文。」「漢」字的古文作「㵄」,從「水」從「或」從「大」,「或」古表示「國」字,故有人理解「㵄」為國之大水,甚至因而認為「漢」當指長江,這是不正確的。「漢」的本義仍應是漢水,只不過因為漢水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故稱為「國之大水」。一說「㵄」從「淢」從「大」,「淢」表示急流,《說文》:「淢,疾流也。」故商承祚認為「漢」字的古文「㵄」表示漢水大而水流急速,故從「淢」、「大」會意。 金文、竹簡以「漢」或「灘」表示漢水,敬事天王鐘:「江漢之陰陽」,表示長江和漢水的南北兩面。鄂君啟舟節:「𨑗(上)灘(漢)。」表示沿着漢水溯流而上。《清華簡二.繫年》簡12:「楚文王以啟于灘(漢)陽」,意謂楚文王擴展楚國疆土至漢水北面。金文又用為地名,中甗:「戍漢中州」,表示戍守漢中。 由於「漢」的本義是漢江,「漢」在很古遠的時代便被用來比擬天上的銀河了,因為古代中國的漢水把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中原各國分隔,而天上的銀河亦正好把夜空分成兩半,所以把天河稱為「漢」(參王鳳陽)。《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毛亨傳:「漢,天河也。」表示天上有銀河,仰望看到它的光輝。《爾雅.釋天》:「箕、斗之間,漢津也。」意謂箕宿與斗宿之間就是天河。 「漢」字天河的意思保留在很多古代詩文中。曹操〈碣石篇〉:「星漢燦爛」,即謂繁星和銀河璀璨閃亮。《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牽牛星(俗稱牛郎星)和織女星隔銀河相對。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長年織造雲錦,自嫁河西牛郎後,就不再織。天帝責令兩人分離,每年只准於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會一次,俗稱「七夕」。相會時,喜鵲為他們搭橋,謂之「鵲橋」。銀河又稱為「雲漢」,《詩.大雅.棫樸》:「倬彼雲漢,為章于天。」毛亨傳:「雲漢,天河也。」意謂廣大的天河,是天上華麗的文采。 漢張衡〈思玄賦〉:「乘天潢之泛泛兮,浮雲漢之湯湯。」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意謂永遠結下超乎世俗的忘我境界的交游,約定在遙遠的天河相會(這裏暗用牛郎織女的典故)。清陳夢雷《擬古.迢迢牽牛星》:「牽牛處河東,河西閑織女。雲漢爛清光,佳期渺何許。」後來「雲漢」形容美好的文章,宋蘇軾〈送陳伯修察院赴闕〉:「裕陵固天縱,筆有雲漢姿。」意謂宋神宗本來就有天賦的才華,文筆好比雲漢的姿彩。 引申之,「漢」又表示高空,「雲漢」又可表示雲霄,三國魏曹丕〈善哉行〉:「比翼翔雲漢,羅者安所羇。」意謂比翼雙飛,翺翔高空,獵人豈能束縛? 後來「漢」又用作歲星的名稱,通作「灘」,《集韻》:「漢,太歲在申曰汭漢,通作灘。」《爾雅》:「太歲……在申曰涒灘。」 「漢」又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分佈於今山西、新疆、廣東、雲南等地。漢族、蒙古族、傈僳族均有此姓。《姓苑》:「漢亡,子孫或以國為氏。」唐代有漢皓,宋代有漢完堯,明代有漢邦傑(參竇學田)。 | ||||||||||||
熯 |
| ![]() 「熯」表示乾旱,見於傳世及出土文獻,《周易.說卦》:「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意謂震動萬物的,莫過於雷;使萬物彎曲的,莫過於風;使萬物乾旱的,莫過於火;取悅萬物的,最過於恩澤;滋潤萬物的,莫過於水。 甲骨文表示天旱,《合集》10186:「西土亡(無)熯」,意謂西方的土地沒有乾旱。又直接用「 ![]() ![]() 「熯」與「暵」同音同義。古時「旱田」本作「暵田」或「熯田」,即是陸田,適宜種植麥類穀物;與「旱田」對舉的是「水田」,適宜種植水稻。《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記載司馬芝在曹魏明帝作大司農時上奏云:「夫農民之事田,自正月耕種,耘鋤條桑,耕熯種麥,穫刈築場,十月乃畢。」意謂農民從事耕作,從正月起耕種,除草鬆土,採摘桑葉,在旱田上種麥,收割莊稼,築造場地,十月才完成。由於陸田、旱田的地力、土質與水田有別,故三國時吳國曾經不徵收旱田的賦稅,《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五年吏民田家莂》:「旱田不收錢」(參孟彦弘)。 金文多用作國名、地名。或釋讀為「堇」。「熯」、「堇」是一個字的不同隸定。參見「堇」。 | ||||||||||||
艱 | ![]() ![]() ![]() ![]() ![]() ![]() 金文於「壴」下加從「口」為飾筆,遂變為從「喜」;「 ![]() ![]() 甲金文表示艱難、災難,《合集》24161:「今日亡(無)來囏(艱)」,毛公鼎:「余小子圂湛于囏(艱)」,表示陷於艱難之境。 小篆改從「艮」為聲符,《說文》:「艱,土難治也。从堇,艮聲。囏,籒文艱从喜。」 | |||||||||||||
難 | ![]() 「難」字《說文》或體從「隹」,「堇」聲,參見「堇」。春秋晚期以前所見金文「難」皆從「黃」從「隹」,戰國晚期中山王鼎從「隹」,「 ![]() 《說文》:「𪅀,鳥也。从鳥堇聲。𩀤,𪅀或从隹。𩁚,古文𪅀。𩁤,古文𪅀。𩀙,古文𪅀。」段玉裁注:「今為難易字,而本義隱矣。」 金文表示困難、不易之意,中山王鼎:「此易言而難行」、「鄰邦難親」。又「難老」是金文中的習語,表示長壽。殳季良父壺:「其萬年霝終難老」。《詩.泮水》:「既飲旨酒,永錫難老。」徐中舒引《莊子.大宗師》:「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解之,「難老」即是年長而外貌不衰,如若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