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豸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骨文象側視豹形,中間的圓點象豹子身上的斑紋。本義表豹子,後引申為豹類動物的通稱。
《說文》:「豹,似虎,圜文,從豸,勺聲。」段玉裁注:「佀虎,圜文。豹文圜。《易》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豹一名程。从虎,勺聲。」「豹變」即讓自己的德行如豹紋般有顯著的改變。此外,因為豹子晝伏夜行,故以「豹隱」表示君子隱居不仕。又「全豹」指事物的整體,或指事情的全部,與「可見一斑」的「一斑」之解事情之「部分」相對。
甲骨文的「」字字形像老虎,而身上有圓斑,屬象形字。金文「」字則演變為從「」,「」聲的形聲字。「」、「」皆獸中兇猛者,故文獻多以「」、「」並舉,如《禮記.郊特牲》「虎豹之皮,示服猛也。」
」字甲骨文常用作人名。如《合集》3303:「豹歸」。金文則用作本義,表示豹子,殿敖簋蓋:「豹皮」。
」字《說文》注「北教切」,中古屬「」母,今多讀不送氣唇音聲母p,粵語讀送氣聲母ph,不同於多數漢語方言的讀法。
金文從「」從「」,「」是聲符,本義可能是一種野獸的名稱,金文用作人名。白貉卣:「白(伯)貉乍(作)寶尊彝。」《正字通》:「貉似貍,銳頭,尖鼻斑色,毛深厚溫滑,可以爲裘。」
」的異體作「」,朱芳圃認為先民於動物分類並不精嚴,故「」與「」可通用。
《說文》:「貉,北方豸穜。从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爲言惡也。』」
金文初文為「」的象形,後加「」為聲符,從「」從「」。「」同「」,是一種野貓。《正字通》:「貍,野貓也。有數種:大小似狐,毛雜黃黑,有斑如貓。」《說文》:「貍,伏獸,似貙。从豸里聲。」段玉裁注:「謂善伏之獸,即俗所謂野貓。」金文用作人名。曾侯乙墓竹簡「」字異體從「」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