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歹 (主部件) 共 2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2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金文「」會生人跪拜於朽骨旁悼念的樣子,本義是死亡(羅振玉、劉興隆)。
甲金文從「」(「𣦵」)從「」或跪坐人形,「」疑象剔去肉以後的殘骨,全字會生人低頭跪坐在朽骨旁悼念的樣子,本義是死亡(羅振玉、劉興隆)。一說「」、「」合起來會人死後身體腐化,剩下白骨之意(加藤常賢)。楊樹達、馬敍倫、高鴻縉認為「」是屍體的「」的本字。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死亡,《合集》22049:「貞:不死。」金文用作本義,齊侯鎛:「用祈壽老母(毋)死」。中山王鼎:「死辠」,即「死罪」。又引申表示消亡,用作月相術語,作冊夨令簋:「隹(唯)九月既死霸」,「既死霸」典籍又作「既死魄」,指月光消失。又通假為「」,表示主管、執掌,卯簋蓋:「死(尸)𤔲(司)榮公室。」表示主持榮公家的事務。康鼎:「死(尸)𤔲(司)王家。」指掌管王家事務。
戰國竹簡讀作「」,表示屍體,《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56:「男子死(屍)在某里南首」。
《說文》:「𣦸(𣦹死),澌也。人所離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屬皆从死。𠒁,古文死如此。」
從「」,「」聲,本義未詳。傳世古籍多解作暫時寄葬於路旁,又可指埋棺的坑。
」字似先有寄葬於路旁坑洞之意,《釋名.釋喪制》:「假葬於道側曰肂。肂,翳也。」畢沅疏證:「蓋肂本未葬而塗殯之名。假葬者,亦依此以為名。」傳世古書亦多用此訓,如《呂氏春秋.先識》:「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高誘注:「下棺置地中謂之肂。」
後來「」字引申指埋棺的坑。《儀禮.士喪禮》:「掘肂見衽。」並引鄭玄注:「肂,埋棺之坎也。」《說文》無「」有「」,並解釋為「殔,瘞也。从歺,隶聲。」「」也是埋葬靈柩的意思,《小爾雅.廣名》:「埋柩謂之殔。」今經傳所見「」字多寫作「」。
金文中「」字見於曾侯乙鐘,鐘上刻有「割肂」一詞。「」與「」相通,「」則為從「」,「」聲之字的異體,這裏通假作「」。「割肂」即「姑洗」,屬古樂律名(裘錫圭、李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