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凵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金文從「」從「」,甲骨文「」或作「」。「」象腳趾,「」是「」的初文,「」、「」皆象洞穴。古人穴居,「」象足自山洞中步出,本義是外出。
甲金文從「」從「」,甲骨文「」或作「」。「」象腳趾,「」是「」的初文,「」、「」皆象洞穴。古人穴居,「」象足自山洞中步出,本義是外出。
古人有居於山洞,因此以脚趾向背山洞,表達進入和離開的意思。「」字之「」向外,象離家外出。而「」字「」向內,象進入之形。參見「」。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5063:「王出」,指商王出行。《合集》33006:「出日」,即日出。《書.堯典》:「出日」。《合集》7205:「勿出兵」。又用作貞人名。
金文也用作本義,表示外出,啟卣:「王出獸(狩)南山」,表示王出去南山狩獵。又表示支出、繳納,兮甲盤:「淮尸(夷)舊我帛畮人,母(毋)敢不出其帛」,表示淮夷是我的臣屬,不敢不進貢布帛。又表示發出、發佈,永盂:「公迺出氒(厥)命」,表示公於是發出他的命令。
金文「出內(納)」又作「出入」,即傳達王或諸侯的命令,大克鼎:「出內(納)王令」、「出內(納)朕令」,表示傳達我的命令。《書.舜典》:「夙夜出納朕命。」
《說文》:「出,進也。象艸木益滋上出達也。凡出之屬皆从出。」
甲金文從「」(象雙手)從「」(象跪坐人形)從「」(坑坎),象人身陷土坑之中,有人在上面以雙手救援之形。「」是「」、「」的初文。本義是拯救,後引申為幫助、輔弼。
古文字「」、「」形近,區別在於甲骨文「」字從「」,雙手在上拯救坑中之人,取義於拯救。而「」不從「」,雙手在下面舉起人形,取義於承擔、承托。戰國文字「」的腿部和「」訛變為「」形。由拯救引申,「」可表示幫助、輔弼,《呂氏春秋.介立》:「為之丞輔。」此義可用作官名,「丞相」即「宰相」。
金文用作人名,小篆又用作官名。如秦詔板及商鞅量加刻皆作:「皇帝盡幷兼天下諸侯……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
」是「」、「」等字的聲旁。表示冬祭的「」字,金文有假借「」(中山王圓壺)、「」(十年陳侯午敦)字來表示,故從「」聲的「」可與「」、「」通用。
《說文》:「丞,翊也。从𠬞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意。」段玉裁注:「翊當作翼,俗書以翊爲翼,翼猶輔也。」
甲金文從「」從「西」,甲骨文或於「西」外邊加從小點(◎),或不從「西」而從「」,「」象鹽粒,疑「」為器皿的省形,全字象貯鹽於器中之形(參高鴻縉、王國維)。後借用為副詞,相當於「」。
甲金文從「」從「西」,甲骨文或於「西」外邊加從小點(◎),或不從「西」而從「」,「」象鹽粒,疑「」為器皿的省形,全字象貯鹽於器中之形(參高鴻縉、王國維)。與「」、「」構形本義相近。參見「」、「」。
甲金文用為副詞,相當於「於是」,表示因果或相承關係,與「」同。五祀衛鼎:「吏(使)厲誓,迺令(命)參有𤔲。」金文又用作語氣助詞,曾伯陭壺:「隹(唯)曾白(伯)陭迺用吉金鐈鋚,用自乍(作)醴壺。」《爾雅.釋詁》:「迺,乃也。」邢昺疏:「乃,語辭也。迺、乃音義同。」
」小篆作「𠧟」,《說文》:「𠧟,驚聲也。从乃省,西聲。籀文𠧟不省。或曰𠧟,往也。讀若仍。𠨅,古文𠧟。」段玉裁注:「《詩》、《書》、《史》、《漢》發語多用此字作迺,而流俗多改爲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