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仌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字金文從「」從二粗點,二粗點象冰塊,本義是冰雪的「」。
」字金文從「」從二粗點,二粗點象水凝固後的形態,水凝固的過程稱為「」,凝結成固體的水也稱為「」。
」字所從二粗點,小篆多寫作「」,《說文》:「仌,凍也。象水凝之形。」「」今書作「」形,用為部首,俗稱「兩點水」。古代「」是「」之初文,後加「」以示其義。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顧炎武:「仌於隸、楷不能獨成文,故後人加水焉。」按金文已有從「」從「」的「」字,只是到了隸、楷階段,才通用「」而廢去「」字。
《說文》:「𣲝(冰),水堅也。从仌从水。以為冰凍之冰。凝,俗𣲝从疑。」段玉裁注:「以冰代仌,用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按「」乃「」之本字,後來為了分化冰凍與凝固兩種義項,故另造從「」的「」字表示凝固的過程。
金文有「冰月」一詞,為齊國月名,指十一月,因為齊到了十一月便開始結冰(吳式芬、郭沫若)。陳逆𣪕:「冰月丁亥陳氏裔孫逆。」又用作人名,二年上郡守冰戈:「上郡守冰造。」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冰室」亦稱「飲冰室」,是廣東地區零售清涼飲料、雪糕等冷飲冷食的店鋪,是茶餐廳的前身。「飲冰」典出《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飲冰室」是梁啟超在天津的雙層洋房的名稱,梁啟超藉以比喻自己當時對國運的憂慮有如內熱,唯有飲冰得解。
金文從「」從「」,「」、「」皆是聲符。本義是被人鑿出來的冰(王鳳陽)。後借來表示凌越、欺凌。
金文從「」從「」,「」、「」皆是聲符,「」亦是意符,象冰粒之形。本義是被人鑿出來的冰(王鳳陽)。
根據王鳳陽的研究,「」指水凝結而成的固體。「」是被人鑿出來的冰或鑿取後儲藏備用的積冰。二者義近而有別。《初學記》:「積冰為凌」。「積冰」即儲藏之冰。《詩.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儲冰之處稱為「凌陰」。《漢書.成帝紀》:「永始元年春正月癸丑,太官凌室火。」「凌室」即冰窖。現代還把積冰稱「」,黃河上的「凌汛」即謂積冰形成冰垻導致的河水泛濫(即是指上游冰雪融化,而下游尚未解凍所形成的河水猛漲)。藏冰稱為「」,是因為所鑿之冰多為棱角分明的方形冰的緣故,因此,各種冰,尤其形狀呈方形、菱形以及各種塊狀的冰,多稱「」(王鳳陽)。
《說文》:「𣎎(𠗲),仌出也。从仌,朕聲。《詩》曰:『納于𠗲陰。』凌,𠗲或从夌。」段玉裁:「仌出者,謂仌之出水文棱棱然。」「《豳》詩:『三之日納于凌陰』,《傳》曰:『凌陰,冰室也。』此以冰釋凌,以室釋陰。非謂𠗲爲仌室也。鄭注《周禮.凌人》徑云:『凌,冰室也。』似失之。」
」後被借來表示欺凌、凌駕、跨越等義。
金文用作姓氏,夌伯觶:「夌白(伯)乍(作)寶彝」,意謂夌伯鑄造了寶貴的青銅器。
漢帛書借「」來表示「」,指冰,《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渙呵其若淩澤」,王弼本《老子》作「渙兮若冰之將釋」,意謂融和可親啊,像冰柱消融(陳鼓應)。
金文從「」從「」從「」,象天寒地凍,屋中一人睡在草上並以草覆蓋,以草禦寒。本義是寒冷。
金文從「」從「」從「」,象天寒地凍,屋中一人睡在草上並以草覆蓋,以草禦寒。本義是寒冷。
金文或加從兩短橫,至小篆改寫為「」,「」象冰,形容其冰冷。《說文》:「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小篆「」字所從的「」下之「」訛為兩手雙對之形,即「」形。
寒冷的狀態轉用於人,有冷寂、貧寒之義(白川靜)。
金文用作姓氏,寒姒鼎:「小子毅乍(作)寒姒好尊鼎」。又用作地名,大克鼎:「易(賜)女(汝)田于寒山。」
戰國竹簡表示寒冷,《上博竹書一.緇衣》簡6:「〈君牙(雅)〉員(云):『日暑雨,少(小)民隹(唯)日夗(怨)。晉冬耆(祁)寒,少(小)民亦隹(唯)日夗(怨)。』」大意是說〈君牙〉云:「夏天暑熱下雨,小民就會怨老天;到了冬天,氣候嚴寒,小民也會怨老天。」《上博竹書三.周易》簡45:「九五:汬(井)洌,寒湶(泉)飤(食)。」意謂九五爻居中得正,象一定要井水清洌、寒涼,然後才肯飲用(季旭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