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甲骨
文物館收藏的甲骨,原是李棪(1907–1996)教授的舊藏。李棪,字勁庵,號棪齋,廣東順德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教授《海外甲骨錄遺》云:「友人李棪齋先生,于英京蒐羅所獲得數十片,其中不無精品。」(註1)據此可知李棪所藏之部分甲骨乃得之英國。饒教授在《錄遺》的「棪齋所藏甲骨考釋」中,臚列了三十三版拓片及考釋,而今文物館所有者共二十七版。這批甲骨有十七片屬第一期,七片為第二期,二片為第三期,一片為第五期。內容以關於祭祀者最多,其次為氣象和卜旬卜辭。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卜辭中許多關於祭祀的占卜,自在情理之中。而戶外活動不論戰爭、打獵、農漁等,受天候影響很大,氣象卜辭也是占卜的大宗。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及文物館收藏合共七十一版甲骨,其收藏及研究的經過,記載著二十世紀粵港古文字學的發展歷史及學術源流。歷史記憶往往短暫,但是藉著「物」,特別是經歷過歲月洗禮的文物,令人睹物思人,透過視覺、觸感,甚至能發揮比文字更直接、更真實的感染力。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及文物館珍藏的甲骨,正讓人回憶起香港的甲骨學因緣,它們是中大開展甲骨學緣的起點,引領吾人窺見北京及廣東學者與中大的國學淵源,以及中大學者們過去到現在於甲骨學上的貢獻。
註1
饒宗頤:《海外甲骨錄遺》,收入《東方文化》第4 卷第1–2期(1957–1958 年),頁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