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甲子,六十人:香港中文大学六十周年(1963-2023)口述历史集

 

香港中文大学一九六三年十月成立,于今历六十载,其起源可远溯至一九四九年中国发生巨变后在香港成立的三所专上学院—新亚书院、崇基学院与联合书院。时至今日,中大书院总数目增至九所,各教学、研究单位、宿舍及各类功用的楼房与设备,数以百计。在当年一片荒山野岭上,打造出眼下的「中大山城」。 「中文大学六十周年口述历史计划」走访了六十位在不同年代与中大结缘的人士,有校友、教员、校工、校巴司机、行政人员及大学管理层等,口述笔录大学由五十年代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六十年代从书院到大学,开辟新天地;七、八十年代改制发展,稳步成长。中大校史既有海量文献纪载,因此计划旨在透过受访者分享在中大的见闻、经历与生活轶事,侧面透视早期校园文化与不同年代「中大人」的精神面貌。

 

一起走过荜路蓝缕

中大由筹备到草创阶段,书院校舍分散,港岛的「东西两院」、深水埗桂林街的夜校、坚巷的「牛房」、般咸道罗富国师范学院旧校舍以及土瓜湾农圃道等,都留下「中大人」的足印。

五十年代,物质匮乏,对于不少人而言,上学是奢侈品,有学生夙兴夜寐只为听一课书。唐端正教授是新亚书院第二届毕业生,从他的分享可以感受到,「手空空,无一物」对他们一代新亚人而言不止是歌词,而是最真实的生活体验:

桂林街时期(新亚书院)都是难民学生,都是北方随住时局走来。好多同学一面打工,有些在荃湾筑路,有些在马鞍山开矿,夜晚黑就走来上课,上完课无地方瞓,就在楼梯转角的地方瞓觉。有些在调景岭朝早行路来上堂,夜晚黑又行路返去,那时候是好艰苦的。

事实上,在香港只有一所大学的年代,与大学无缘的莘莘学子会选择本地私立大专院校,当时有识之士、南来学者成立的「流亡书院」如雨后春笋,资深教育家何万森先生曾就读崇基学院、香江学院与华侨工商学院,最终却成为联合书院首届毕业生。他说:

本来读崇基,但崇基学费好贵,六十元学费,五十年代六十元是好贵。当时有间叫香江学院,陈树渠(创办)那儿是四十八元学费,还有半费,即是二十四元,那就去香江啦﹗那时为何无端白事读华侨呢﹖有日去凉茶铺饮凉茶,一毫子,看到《华侨日报》话华侨工商学院招奖学金,奖学金即是不用钱啦,于是就走去华侨报名。后来到一九五六年,因为合并关系,(华侨)并入联合书院,所以无端白事就变了联合书院的学生,变了联合书院第一届毕业生。

不论是唐端正教授、何万森先生,或是其他同年代的受访校友,他们虽然毕业于大学成立以前,但一生与中大羁绊。一起走过荜路蓝缕,或许更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缘份﹗

 

那山那水那年事

一九六三年,中文大学建校,选址沙田马料水。此前,崇基学院已坐落于此,及至七十年代初,新亚与联合相继迁入,创校三院正式会师。从专上学院迈向新大学,可谓一步一脚印,不少受访者见证中大如何开山辟地,从前水田遍野的乡郊村落,成为今天全港最大的校园,花木扶疏,中西风格的建筑掩映于其间,建筑物多达一百六十七幢。

六十年代起到崇基任校工的万安先生记得第一次踏足中大,触目所及是大片禾田,学生会会址、体育部办公室,都是由铁桶搭建的「猪笼屋」。 「体育部对开,一大片禾田,种禾的,很多芦苇草,一路填成为现在的球场。我们那时在现在崇基体育馆排球场的位置,用脚可以踩到鱼,鲗鱼呀﹗」

另一受访者,人称「云姐」的丘玉有女士,其父丘华是最早一批参建校舍的工人,九岁随家人迁到现在联合书院所在的山头,那儿有为工友临时搭建的石屋,因为种满菠萝,大家都称作「菠萝山」。云姐一家,由父母、她与丈夫到女儿,三代都在中大工作,见证大学从无变有,再发展至今天的规模。透过她忆述生活日常,重现六十年代沙田校园的简朴恬淡与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她曾在教授家帮佣,傅元国教授、吴白韬教授、吴恭孚教授的小孩都由她照顾,堪称「崇基褓姆」,她提到当年有眼不识泰山,把当代知名画家张大千用作抵浆烫服务费的画作用来「垫煲底」,说罢更捧腹大笑。

有一个做住家工是张大千,他住在B座。点解会帮他做住家工?因为祟基邀请他来,但烫衫清洁(服务)要他自己付钱。初时要他付钱,他就同我讲:『一个月要几多钱呀? 』我话一个月三十元包烫衫。他说:『我无钱。 』他就取一些画,大约电脑般大,很多幅,我是乡下婆根本不懂,叫他拣给我。我那时不知他如此出名,他拣了幅画给我,(回家后)我同孩子讲:『嗱﹗你不要弄坏这幅画,这是妈咪做了好耐才赚到三十元一幅画。 』他们年纪小,根本没有兴趣,后来就用来垫煲底。

中大成立首十年已培育出不少杰出学生,有的在学时已崭露头角,有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向,日后大放异彩。比如一九六六年入读数学系的丘成桐教授,学生年代已与讲师合撰讲义,四年本科课程三年便完成;一九六八年获生物系取录的徐立之教授以三级荣誉毕业,却找到研究志趣,在学术路上愈走愈阔。今天二人已是蜚声国际的学者。透过他们分享在学点滴,可能一窥中大创校之初的校园风貌与师生亲厚的关系。

早期的学生生活,简单而不乏浪漫,学习有时,玩乐有时。徐教授在访问中谈到解剖「加餸」、冬季大露营「抬炸弹」煮「大镬饭」的趣事。

生物系的冬季大露营是每年的重头活动,三日两夜的露营十分「大阵仗」,师生与校友加起来上百人。 「我们要想办法借器材,要抬去﹗打气火水炉我们叫它『炸弹』,打气那个气罐呀,叫『抬炸弹』﹗拿去煮食有大煲大镬,我们都找到地方借,因为那时生活环境,必会有相熟大排档可以借到这些工具。」参与的同学早已分工,谁知原本负责煮晚餐的同学临阵退缩,没信心煮得出百人晚餐,最后还是由徐顶上,「我在屋企有帮手煮饭,识煮百几人的餐出来,真的可以。」虽没有丰富食物,但以笑声为佐料,倍觉滋味无穷。

丘教授重提因跳级而引起的「毕业风波」,当年他在未取得大学学位的情况下被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取录,并获得一个相当优渥的奖学金。

(大学)毕业典礼时,我无法毕业,毕业典礼亦无法参加。容启东校长(时任崇基学院院长)决定在书院毕业礼时向我颁授文凭,所以我有崇基文凭而没有大学文凭。崇基事前没有通知我,当毕业典礼叫到我的名字时,我吓一跳,原本以为他们不会发给我,结果他们给了我文凭,我好高兴。书院宣布给我文凭时,大家热烈鼓掌,支持我毕业。 」他直言从不在意一纸大学毕业证书,因他在中大收获得更多—浓浓的人情味与不变的友谊。

 

披荆斩棘的开创者

谈创校前后,最多人提到的名字是中大首任校长李卓敏。李校长对于香港高等教育的想像见于规划中大的宏大蓝图,把大学从培训政府官员与专业人士的格局解放出来,奠下中大走向教研并重的路向。他在大学成立首五年,设立了三个研究所、五个研究中心、三个负责研究课程的学院,更在世界各地延揽人才,当中包括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借将」的王冀博士,作为中大图书馆的「拓荒者」,还有后来成为中大第五任校长的金耀基教授。

王冀博士回忆甫踏足中大,见到广阔的校园环境时的心情:「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三百英亩,不得了,假如建好的话,将会变成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他说,对于中大最早的回忆便是李卓敏教授每天与三院领导层周旋的身影,「中大每一个院都有自己的教授、讲师、研究员,工作人员,每一个学院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比较复杂……李校长几乎每天跟三个书院院长开会,讨论怎样把这个学校办好。」

金耀基教授初见李卓敏博士便觉对方身上有一种自信与强大说服力,「他把中文大学的前途描述到不得了,一般的学者还没有这本事。」金耀基教授还说,李卓敏教授办大学的理念与想像,一般老师未必能明白,事实上,当李教授在大学成立十年,着手推动改制,将中大由联邦制改为中央集权,引发极大分歧,大学内部出现裂痕,作为当年「改制小组」成员之一,金教授体会更深:

过后几十年,四十多年发展,证明我们是对的,后来中大的声誉就爬得很高、很高了。

 

他与她一个也不能少

中大历史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中大人」建构出来,要写出六十周年的新篇章,曾经参与其中的你、我、他,一个都不能少。除了大学管理层与师生外,还有经年累月送载大家穿梭「山城」的校巴司机,为学术书刊把关的大学出版社人员、能干高效的行政团队与技术人员、日晒雨淋守卫校园的保安……

八三年加入中大陈树培,最初任职保安组,后来转到交通组做校巴司机。别以为大学保安是轻松差事,除了日常巡逻,捉羊、救火、急救统统关他们事,当「风更」更要严阵以待,巡查冧树。校巴司机则要每天准时、安全运送乘客穿梭山城,未有风油軚(动力辅助转向系统)的年代,手臂不够粗壮的话,甚至扭不动軚盘。另外:

八十年代时,隔篱赤泥坪好多山羊走过来,我们做保安,每逢黄昏就要去捉羊,次次走三四只过来,我们整了一个好似呼拉圈的网,一收到电话投诉有山羊,就去捉。不过通常捉不到,我们好似去欢乐天地玩抛圈,只羊在那头我们就抛个网过去,但无一次捉到。

踏入八十年代,开山辟地的施工噪音已不复闻,其时中大已挤身全球重要学府之列,校园的规模亦不住扩大。中大第三任校长高锟推动成立工程学院,协助筹备开新学院到罗朱秀兰女士多年来是工程学院的「大内总管」。她忆述工程学院开办首十年,风靡全港,「我们收到全香港最好的学生,四条A(四科成绩都是A级)的A Level(中学预科)学生排队来。」但是,同样令罗朱秀兰女士难忘的,是她的工作环境:从第一天开始,大家就衷诚合作:

我们(院务秘书)有个fellowship做得很好,informal但非常有效,所以我说很舒服。

 

按下岁月的快门 定格蜕变的历程

大铁桶、柴油火车、竹林陈伯、院际课程、圆亭、搭食文化……这些名词在不同访问中反覆出现,它们承载着那些年中大人的集体回忆,透过他们的分享,仿佛按下岁月的快门,定格中大创校前后十数年的历程。

对于中大六十年蚬变,亲历其中的人感受最深,「中大护法」香树辉先生记得,毕业时找工作,香港大学的毕业生往往被看高一线,「我见证中大由一间『二奶』大学,被人看不起,一路成长到世界上有排名、有地位。」事非经过不知难,或许因为这段被看不起的经历,令他格外珍视中大的名声,多年来为母校保驾护航,不遗余力。

杨纲凯教授在访问中多次强调:「现在的年轻人是想像不到」当年物资条件之简陋:作为临时宿舍的大铁桶、靠「抛藤圈」确保单轨行车安全的火车、几个办公室共用的一个电话、需要向上级申请的拨打长途电话等等。他教导书院通识谈到中大创校前后的历史,展示了桂林街时期的新亚书院图片,学生看到「哗一声」,但亦仅止于瞬霎的哗然,「我说新亚在这里成立。我提到『手空空、无一物』,我自己颇为感动,学生们却没有太大反应。」细数「想像不到」的中大那些年,杨教授希望学生加深了解后,会更懂得珍惜现在。

 

六十位中大人

本计划从2020年12月2日访问黄乃正教授开始,至2022年8月2日访问卢达生先生为止,访问了超过六十位中大人,编委会几经踌躇,选出六十人,以应中大六十周年之数。因编委会人手和时间有限,复因新冠病毒疫情干扰,本访问录虽然在受访人士年代、学院、学科、职称、工种、性别等各方面力求均衡,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仍请中大内外人士包涵。另外,我们刻意记录受访人的原话,必要时在一些粤语口语后加上书面中文解释,庶几保留受访人之謦欬神韵,亦体现香港交通中外、联系传统与现代的糅杂交融特色云。

本书的目次,按照这六十位中大人进入中文大学的年份来编排,在中大的历史脉络中,大致分成三组。

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建立以前,谓之艰难困顿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大人,我们找到13位(若进入中大年份相同,则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列,下同):

(1)唐端正(1949年入读亚洲文商夜学院,新亚书院前身)

(2)莫凯(1955年入读崇基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系)

(3)容拱兴(1955年入读崇基学院化学系)

(4)何万森(1956年入读华侨工商学院经济系,即联合书院前身)

(5)金圣华(1958年入读崇基学院英文系)

(6)郭益耀(1958年入读新亚书院经济系)

(7)邓仕梁(1958年入读崇基学院中文系)

(8)李润桓(1960年入读新亚书院艺术系)

(9)陈培伦(1960年入读崇基学院史地系)

(10)谭汝谦(1960年入读新亚书院外文系)

(11)吴白韬(1961年入读崇基学院社会学系)

(12)万安(1961年任职崇基学院体育部校工)

(13)汤保归(1962入读崇基学院化学系)

 

二、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创校至1976年大学改制,谓之襟带山海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大人,我们找到37位:

(14)黄浩潮(1964年入读新亚书院历史系)

(15)Christian Murck 孟克文(1965-1967年间以「雅礼学士」(Yale Bachelor)身份访问中大,在新亚书院教授英语。)

(16)马珍波(1965年入读崇基学院历史系)

(17)陆润棠(1965年入读新亚书院英文系)

(18)韩桂瑜(1965年进入崇基学院体育部代课,1968年成为体育部正式教师)

(19)丘成桐(1966年入读崇基学院数学系)

(20)徐志宇(1966年入读新亚书院数学系)

(21)张双庆(1966年入读联合书院中文系)

(22)陈方正(1966年任教联合书院物理系)

(23)香树辉(1967年入读新亚书院经济系)

(24)李明逵(1968年入读新亚书院历史系)

(25)徐立之(1968年入读新亚书院生物系)

(26)梁怡(1968年入读崇基学院地理系)

(27)刘楚华(1968年入读新亚书院中文系)

(28)罗祥国(1968年入读新亚书院经济系)

(29)周佳荣(1969年入读新亚书院历史系)

(30)黄乃正(1969年入读新亚书院化学系)

(31)丘玉有「云姐」(1969年任职崇基学院校工)

(32)王冀(1970 年任职中大图书馆馆长)

(33)李瑞全(1970年入读新亚书院哲学系)

(34)金耀基(1970年任教新亚书院社会学系)

(35)黄宏发(1970年任教联合书院政治及行政学系)

(36)陈善伟(1970年入读新亚书院哲学系)

(37)关彩华(1970年入读新亚书院历史系)

(38)吴余佩娴(1971年任职崇基学院图书馆助理馆长)

(39)何秀煌(1972年任教崇基学院哲学系)

(40)袁美芳(1972年入读新亚书院历史系)

(41)Mark Sheldon谢天懋(1972入读新亚书院「新雅中国语文研究所」)

(42)李少南(1973年入读联合书院政治及行政学系)

(43)何冠环(1973年入读联合书院历史系)

(44)陈志辉(1973年入读崇基书院工商管理学系)

(45)杨纲凯(1973年任教联合书院物理系)

(46)Drake Pike白杰克(1974年任职新亚书院英文导师)

(47)曹景钧(1974年入读崇基学院哲学系)

(48)钟美仪(1974年入读新亚书院历史系)

(49)刘国英(1975年入读崇基学院社会学系)

(50)卢达生(1976年任职中大校长室文员)

 

三、1976年中大改制至1980年代,谓之声教丕扬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大人,我们找到10位:

(51)许礼平(1978任职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52)邓伍妹「邓姐」(1978年任职新亚书院云起轩)

(53)何文汇(1979年任教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54)吴志华(1981年入读新亚书院历史系)

(55)陈树培(1983年任职中大保安员)

(56)何旭荣(1983年任职中大视听制作部技术员)

(57)罗朱秀兰(1985年任职中大行政主任)

(58)张素芬(1986年任职中大出版社编辑助理)

(59)邹颖文(1989年任职中大图书馆)

(60)黄锦辉(1993年任教工程学院)

 

中大是中大人的中大,中大人的历史也是中大的历史。 《孟子》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中大校园不乏参天古木,也有更多在中大校园内外贡献社会、贡献国家、贡献世界的中大人。 《书》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一代又一代的中大人,必能令中大丕基永固,德业日新。谨以此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六十周年!

 

编著者谨识
202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