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蒙黄汉勋先生后人慷慨捐赠其相关之286项物品作数码化,包括71项出版物、手稿63份、相簿17本及132份剪报,建立「螳螂拳宗师黄汉勋特藏」。本特藏实为研究香港武术发展史、螳螂拳术以至香港战后文化不容错过之资料库。
本典藏除记录黄汉勋先生生平行历,并珍藏了有关螳螂拳的宝贵资料。除包含祖师传下之《少林真传》真迹,亦将黄汉勋先生大部份已刊行之著作(《螳螂拳术丛书》、「螳螂拳典」原稿等)及尚未出版之珍贵讲义手稿数码化,让公众得以阅览。其中包括《螳螂伤科研究院讲义》、《拳师手册》及「飞雁掌」、「落鹰掌」、「小番车拳」、「连拳」、「螳螂出洞」、「螳螂偷桃拳」、「柔灵拳」及「黑虎交叉」等讲义,当中亦有先生亲身演式之照片。此外,特藏包含大量珍贵相片、剪报和刊物等,详尽阐释螳螂拳术特色之《螳螂拳讲座》即其中之一,把螳螂拳之精粹流传后世。图书馆对黄汉勋先生致力推广武术及其后人慷概捐赠,深表谢意。
黄汉勋宗师与螳螂拳
上世纪初中国积弱不振,有识之士提出「强身救国」,精武体育会应运而生,同时亦展开了一场「新武化」运动。螳螂拳为中国武术一大系,随着精武体育会聘得罗光玉宗师任教,螳螂拳得到了长足之发展;其嫡传弟子黄汉勋先生在香港将拳术发扬光大,赢得「螳螂王」之美誉。
黄汉勋先生于1915年生于广东省顺德县,早岁已从螳螂拳名师罗光玉先生习武,并获受命设馆授徒,及后任教香港精武体育会凡四十年,为螳螂拳第七代宗师。战后黄汉勋先生致力复兴香港精武体育会,承接推动「新武化」,且极其一生精力,整理螳螂拳术,撰述拳术学理,令螳螂拳术更有系统地传承下去,对国术发展贡献良多。
弘扬螳螂拳术
黄汉勋先生秉承罗光玉先生之授拳方案,进一步把螳螂拳教学系统化、现代化,并为其中之拳械逐一详尽解说,亲自演式,结集专书刊行。其中率先于1946年出版之《螳螂拳术阐秘》,即以范旭东所遗之《少林真传》为蓝本写成,为第一本介绍螳螂拳术之专著,嗣后编印丛书凡三十余种。先生续对螳螂拳体系发微,指出「三派(七星、梅花、光斑)同源」,力斥分家之不智。先生除服务精武体育会及自己创办之汉勋体育会外,先后于民强体育会、陶淑女子中学、励存国术社、港九酒楼茶室工会、市政卫生局职工总会、培正中学等任教,学生不计其数,设馆者遍及美加、巴西及东南亚等地,螳螂拳术于是弘扬四海。
对国术界及伤科之贡献
黄汉勋先生一方面团结武术界,举办战后首次之南北拳师义演大会,筹划「港九国术拳师联谊总会」;另一方面提倡培养国术师资,设立拳师训练班,并定期分调教员服务各分会。又提出改进国术课程,以健身、实用二事为目的,使国术普及化,同时使国术进一步迈向专业化之路。
罗光玉先生素谙推拿之术,《少林真传》亦传下各种药方。承此,黄汉勋先生尤精接骨及脱骹复位法并再进而研制独步之跌打酒、散、膏、丸等。除于武馆应诊外,亦一度开设医馆。先生更不以此自珍,先与陈海涛医师刊行《跌打骨科学》,后更开办伤科班,倾囊以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