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宣怀(1844-1916)是中国晚清至民国早期工业化及现代化的推动者。所有现代中国标志性的发展和产业 – 海上运输、煤炭和铁矿开采、银行业、电信通信、中国红十字会、铁路建设、棉纺织、水利工程和大学教育,都是由这位一位睿智及极具魄力的商人、政治家、银行家、外交家、慈善家、教育家所倡导,甚至发起的。
透过全面考察「盛宣怀档案」,研究人员可以对这重要人物与及动荡时期有新的发现。现时,盛宣怀档案主要保存在两个机构:香港中文大学和上海图书馆。现收藏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档案,于1985年由时任校长马临教授及郑德坤教授高远识断大力推动下,终由已故的校董利荣森博士及程伯奋先生的慷慨捐款支持下收藏的。这批超过13,000封信件的档案接近四百万字, 分为77卷,包括盛宣怀与他的家人及同僚的书信往来。上海图书馆已为其所藏17万份不同的文件档案编目。由此可见,香港中文大学和上海图书馆的两份档案是关于盛宣怀的生活、变化、思想、社交圈子和工作最主要和直接可靠的来源。同样地,这些档案揭示了晚清至民国初期的财政、政治、家庭和社会状况,是了解这个动荡时期的关键,盛宣怀档案将彻底改变对这时期的研究方向。
虽然学者和研究人员数十年来都知道这档案的存在,但研用它的人很少,尤其是收藏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这部份档案。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信件都是以草书写成,对许多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来说都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对书法专家而言,要辨认这些信件也不容易,因为这些文件通常包含加密内容,例如双关语或绰号、别名,也包含只有专门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学家才认识的缩写。于80至90年代,在中国文化研究所郑德坤教授及陈方正教授的主持下,王尔敏教授、陈善伟教授及吴伦霓霞教授在出版盛宣怀档案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了让学者能充份地利用这批档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了解到需要通过释文和标句把全部文件里的资源再度「发掘」出来,当中过程需时亦需要很深入的研究,冀望这份加入释文和标点的档案将成为未来众多研究项目的基础。
从2014年到2018年,专家团队对档案进行释文、标点、分页和数码化的工作。我们首先要感谢冯金牛先生,他是上海图书馆原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盛宣怀研究专家、亦是这项目的主编。没有他的坚持和努力,这个项目不可能实现。我们也非常感谢高洪兴先生、陈正青女士、汪家驹先生、汪珏和郑威的贡献。盛宣怀档案的数码化及平台设计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廖颕康先生及他领导的团队负责完成,林美珍博士早期对推动这项目起着关键作用。最后,我们十分感谢梁元生教授和文物馆咨询委员会主席莫华钊先生对这个项目的支持和指导。
姚进庄
文物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