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庫

Lingnan Collection 嶺南文庫

「嶺南文庫」數碼化項目首階段選取中大圖書館館藏嶺南古籍325種,共2149冊,涵蓋粵人(或久居粵者)著述,兩廣史地、經濟、社會、文化著作,嶺南出版的西方著述之中譯本及近代粵名家批校、題跋本等。中國研究是中大主要研究範疇之一,嶺南文獻數碼化計劃旨在保存珍貴文獻,供海内外讀者和研究人員網上查閲,作研究與教學之用。

「嶺南」亦作領南,原為「百越之地」,指「五嶺」以南的地區。《輿地志》提到「五嶺」是指大庾(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庚縣南境)、騎田(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區和宜章縣之間)、都龐(在今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南和廣東省連州市之北)、萌諸(在今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之北)及越嶺(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之北)。「五嶺」的主山又別稱「嶠」、「嶺嶠」,因此嶺南在唐代又稱「嶠南」。高適的〈錢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就有「舉鞭趨嶺嶠,屈指冒炎蒸」之句。至於嶺南的範圍,在古代似乎沒有明確的界線,泛指五嶺以南的所有地區。及至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把全國劃分成十道,嶺南道是為其中一道,正式確立嶺南之名。到了唐高宗在位年間(公元649年-683年)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督府,日南和九真地區隨後改為安南,從嶺南地區分拆出來,「嶺南」至此成為了一個較為清晰的地理概念,而非泛稱五嶺以南的地區。此後,「嶺南」大概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兩省及海南島(古稱瓊州)。

人口方面,古代的嶺南地區被稱為百越之地,當地的原住民被中原人士統稱為「越人」。連綿不絕的崇山峻嶺,把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分隔,自成一隅,促成了古代嶺南地區獨特的政治、文化圈。秦始皇於公元前214年派兵征服嶺南,中原來的士卒成了早期的南遷移民。其後,陸續有中原人遷往嶺南地區進行建設。後來,秦始皇又接納趙佗的意見,從中原地區遣一萬五千名未婚女子至嶺南,與士卒組成家庭。爾後,因歷朝歷代中原地區的戰亂頻仍,南遷人口充實了嶺南地區,成為了自然人口增長以外的主力。這些南遷人口引入了中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知識,並融合了嶺南地區固有的傳統和文化,例如《三國志・薛綜傳》就提到珠崖郡的男女是自己選擇婚姻對象,與中原要通過媒人撮合的習慣不同。漢越民族的交往和通婚漸見普遍,兩者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藉由互相刺激、吸收、融合等過程,發展出獨有的語言及文化。同時更因嶺南地區的海上交通發展蓬勃,得以與其他國家的文化色彩相糅合,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

此外,嶺南地區受中原文化影響,儒家經典的流傳和學習風氣盛行。廣東番禺著名經學家陳澧(1810–1882)是「東塾學派」的創始者,留下了大量對儒家經典的詮釋,「嶺南文庫」收錄了陳澧的《漢儒通義》《東塾讀書記》等重要著作。另有清末維新派康有為(1858–1927)的《新學偽經考》。明、清兩代嶺南地區文風日趨興盛,出現了不少文人雅士,出版有《粵十三家集》《嶺南三大家詩選》《白沙子全集》等名家作品集。在傳統醫學方面,亦收錄了《醫書八種》《幼科鐵鏡》等典籍。

府志和縣志記載一地至為詳盡,可作為認識嶺南地區的事物和人的原始材料。是次數碼化的嶺南文獻中亦包括了多部府志、縣志,譬如不同版本的《廣州府志》《新會縣志》等重要材料;並有專門記載地方人物的書籍,如《廣州人物傳》等。

除本地著述外,早期來華的傳教士多以廣東地區(包括香港及澳門)作為起步點,因而留下了不少由早期傳教士翻譯或撰寫的基督宗教著作,如花之安(Ernst Faber, 1839-1899)的《馬可講義》《路加衍義》,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的《天道溯源》等,都是研究早期基督宗教在華活動的重要資料。屈大均(1630-1696)的《廣東新語》亦記載了嶺南地區獨有風俗及清代的澳門早期信奉的基督宗教。至於對西洋科學的介紹,則不可不提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的《測量法義》《幾何原本》等典籍。

「嶺南文庫」同時包括了一些香港早期文獻,如《廣華醫院徵信錄》等,是研究本港華人社會精英及醫療史的材料。而與香港相關的記錄亦散見於多部藏書當中,如《廣州府志》便引述了當時有關海盜張保仔待敵寬仁的故事。 另外,作為早期的華人慈善組織,東華三院在贈醫施藥以外,並設置義莊安葬本地及海外華人,相關資料有助讀者認識二十世紀初的香港,以及香港與海外華人的聯繫。至於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在港的華人知識分子如王韜(1828–1897)的作品亦見於本文庫,其中編採自十九世紀末一所由華商出資、傳教士營運的學校的優秀學生作品集《格致書院課藝》,更是彌足珍貴。

本館擬陸續將館藏中的早期嶺南文獻數碼化,方便讀者和研究人員網上查閲及使用。讀者如對本文庫有任何意見,歡迎與本館特藏組聯絡(spc@lib.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