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汲古:利氏北山堂贈中國古籍善本

北山汲古:利氏北山堂贈中國古籍善本

北山汲古 – 利氏北山堂贈中國古籍善本

二零零八年六月北山堂基金將利榮森博士生前蒐集之中國古籍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前此,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亦將北山堂贈於該館之一批藏書,轉贈大學圖書館收藏。北山堂捐贈之兩批中國古籍合計一千三百八十三種九千八百八十六冊,其中古籍善本包含明刻本二十種,清刻本十六種,明清套印本五種及抄稿本十一種,合共五十二種。二零二零年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館藏十五種古籍善本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當中六種屬北山堂慷概捐贈的古籍善本,彌足珍貴。

前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副主任姚伯岳先生曾指出該批中國古籍,具有以下特點:

  1. 品種豐富,結構合理,經史子集四部之書皆具規模,整體的學術參考價值較高。
  2. 版本類型齊備,刻本、套印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石印本、鉛印本等古籍的主要版本類型應有盡有。如其中抄稿本即有十一部六十二冊,明清套印本也有五部。
  3. 明版書較多,達二十種,而且大多是當時比較精心刻印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這兩批贈書的價值。
  4. 圖書的完整程度較高,如明汲古閣刻《十三經註疏》全套保存,這在目前國內圖書館中是很少見的。其他各種善本,也較少殘缺,殊為難得。
  5. 書品好,乾淨清爽,裝幀完好,紙葉平整。
  6. 收藏多有源流,如藏印中多有南海馬貽嘉堂、黃有澤、昌齡、鍾剛中、陸樹聲、徐乃昌、許博明、丘冬友、沙元炳、沈宗畸、周爾墉等人的藏印。說明這批贈書來源廣泛,經歷了長期搜集的過程。

此批中國古籍善本乃圖書館近五十年來所得最大批捐贈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包括明刻本《詩緝三十六卷》《紀古滇說原集》,明抄本《宗玄先生文集》,明刻朱墨套印本《 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及清稿本《乙亥見聞》《詩文雜稿》。為保存這批珍貴的典籍文獻及提升其學術研究價值,圖書館特別建立「 北山汲古 - 利氏北山堂贈中國古籍善本」資料庫,將這批珍貴古籍數碼化,使讀者可以更方便及深入地在網上閱讀及研究。

 

利氏北山堂簡述

北山堂之名,可上溯至一九二零年代利園山北山堂之詩詞書畫雅集。一九二四年春,怡和洋行將銅鑼灣西南部的東角山及舊有樓宇售於利希慎置業有限公司,東角山由是易名為利園山。公司原擬移山填海,購地置業發展,但因計劃臨時擱置,利園山於稍後被闢為“利園”遊樂場。同年八月,中山莫仕揚家族的莫漢(字鶴鳴)和利氏商議,借用原怡和洋行副經理大樓(所謂“二班行”),定期舉行雅集。莫氏聯同蔡守(哲夫,一八七九至一九四一)等組織“愚公簃詩社”,其後更合併其他詩社,改名為“北山詩社”,成為民初香港最大的詩社團體。利園山中雅集之所,由莫氏借出典雅家具陳設,命名為“北山堂”,又名“愚公簃”。堂名用了大家熟知的《列子‧湯問》篇中“北山愚公移山”之典故,蓋當時詞壇儔侶都知道利園山最終要移平,故大家亦樂於以“北山愚公”自居。惜“北山詩社”於一九二五年省港大罷工後因社員流散而結束,但其後尚有其他社團在北山堂舉行雅集及展覽,故利園北山堂作為香港詩書畫雅集之所一直延續至一九三零年初。

北山堂亦是利榮森博士(一九一五至二零零七)之堂名。利公繼承了北山愚公的寓意精神,持之以恆,堅守信念。祖籍廣東新會的利公乃希慎公四子,幼年在家接受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老師多為前清遺老,為他奠定穩固的國學基礎。及長,進入香港官立漢文中學(金文泰中學的前身)就讀,其後入內地接受大學教育。一九三零年代中期,利公在北平燕京大學肄業,後因抗戰,轉徒借讀於四川成都國立四川大學,獲經濟學士學位。利公熱愛中國文化藝術,對推動文化交流與支持教育事業,一直不遺餘力。自一九六零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以來,即鼎力支持中大發展,一九六三年出任臨時校董,其後擔任校董。一九七四年獲中大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二年更獲委任為終身校董,以表彰其多年來對中大的卓越貢獻。

利公於二零零七年二月二十四日辭世,享年九十一歲。利公以“北山堂”為齋名,除了繼承他父親原本在利園山設置的“北山堂”、“愚公簃”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身體力行,終其一生,以北山愚公為榜樣。他對文化、文博、學術研究的支持,鞠躬盡瘁。

圖書館對利氏北山堂致力推廣中國文化及慷慨捐贈,深表謝意。

利氏北山堂簡述 摘自《 北山汲古 : 利氏北山堂捐贈中國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