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甲子,六十人:香港中文大學六十周年(1963-2023)口述歷史集
對慶祝創校六十周年的香港中文大學而言,《一甲子,六十人:香港中文大學六十周年(1963-2023)口述歷史集》的確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2011年,當時身為中大教務長的我獲委以重任,兼任大學秘書長。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條例》,秘書長與教務長為中大紀錄的共同保管人,因此,身兼兩職的安排意味著我成為中大紀錄的唯一保管人。責任之大,自不待言。我真正感受到何謂一加一大於二!
肩負重任的我努力思考如何把大學紀錄保存得更好。環顧全球頂尖學府,大多設有中央檔案室,相反,中大的紀錄卻是由個別部門或員工自行保管,大學並沒有就紀錄保存發出正式指引,從管理及營運角度而言,這做法並不可取,更影響了資料的傳承,令許多珍貴的檔案典籍未能妥善保存,為後世所用。
當時掌管中大行政事務的副校長許敬文教授和我都認為,設立中央檔案室會為各個部門的固有運作模式帶來重大變化,可能令部分同事吃不消,故此做法不合時宜。在許教授的建議和支持下,我們決定先建立一個中央存檔庫,再委派專責人員從各個部門接收歷史文獻及紀錄作存檔之用,這就是「大學檔案」的由來,而我們亦任命了首位檔案主管,有系統地收集和維護充滿歷史價值的大學文獻。
大學檔案在專責諮詢委員會的監督下成立。在籌備階段中,委員會召開多次會議,席間萌生了進行「香港中文大學口述歷史計劃」的念頭,惟當時大學金禧慶典剛過,雖然新上任的檔案主管曾柳歡女士有就計劃展開前期工作,但具體細節仍未落實。後來,隨著大學檔案正式成立,發展日趨成熟,大學檔案諮詢委員會解散,口述歷史計劃亦暫遭擱置。
轉眼間,中大快要迎來六十周年紀念。正當我們開始籌備甲子校慶之際,口述歷史計劃重新得到關注,這次我們集合天時、地利、人和,計劃開展可謂非常順利。蜚聲國際的歷史學家梁元生教授即將卸任文學院院長,願意擔任計劃的學術顧問兼負責人,而院長繼任人唐小兵教授則答應成為計劃的首席研究員,再加上歷史系的卜永堅教授及該項目成員陳雪玲女士的積極參與、全情投入,令計劃得以在2020年末展開。團隊僅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便把《一甲子,六十人:香港中文大學六十周年(1963-2023)口述歷史集》的初稿送到我面前,效率之高,令我讚嘆不已,計劃成果之豐,實在讓人喜出望外。我衷心感謝梁教授、唐教授、卜教授、陳雪玲女士為中大鑽禧校慶獻上這份彌足珍貴的賀禮。
此書讓我們從六十位中大人口中重塑大學歷史,令我不禁想起自己與中大的深厚淵源。我的人生可謂與中大歷史互相交織──中大於1963年10月正式成立,我在同年同月出生。十歲左右,我首次踏足中大,去探望一位剛搬到馬料水大學員工宿舍居住的親戚,他就是任職聯合書院化學系講師的胡沛良博士,他是我的表哥,也是黃乃正教授口中那位開啟其科研大門的啟蒙恩師。在過去十五年,我有幸在中大的行政單位服務。雖然在2011年我成為中大首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兼任教務長和秘書長的成員,但追本溯源,其實早在四十多年前大學按規程設立秘書長一職時,都是由一位成員同時兼顧院校管治(校董會)及學術管治(大學校務會)兩方面的事務,因此,我的兼任安排看來都只是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這六十年來,我慶幸能與中大一起成長,大學的歷史就是我的歷史。《一甲子,六十人:香港中文大學六十周年(1963-2023)口述歷史集》讓讀者共同回味昔日中大情懷,內容滿載著中大濃厚的人情味。但願作品能激勵所有中大人在大學揭開歷史新一頁之際,秉承中大精神,同心砥礪,繼續把大學發展推向更高更遠。
2022年8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