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六十人:香港中文大學六十周年(1963-2023)口述歷史集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于1963年,明年就是甲子大慶。 年前我和卜永堅受命訪問一些「中大人」,聽他們述說中大的故事。那時,校方並沒有强調要「說好中大故事」,總之, 我想記錄的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或者對生命産生重要影響的與中大有關的故事。
我的工作是提出一份受訪者名單,因爲我較早入學,以後也擔任過崇基學院院長和文學院院長的職位,和校友、同事和同學都有往來,認識的「中大人」比較多, 由第一個中大十年到現在的,我都認識不少。但正式的采訪名單和實際工作,皆卜永堅及該項目成員陳雪玲女士負責,我要向他們致萬二份的感謝。
我並不在受訪之列,但我的大半人生、事業和交往,都和中大密切相連。我考入中文大學時,中大仍是初創階段。那時,剛經過六七年的動亂,香港風雨飄搖,社會紊亂,經濟不景。中文大學才不到五歲,三院分立,簡單樸素。我在一九六八年進入崇基學院史地系。但不到兩年史地分家,我在歷史組,便變成歷史系的一員。那時的歷史系,系主任是羅球慶,教師有黃福鑾、黃道章、張德昌,和兩名外國教師,包括位高權重的范挪亞教授和後來擔任系主任的Dr. Lorentas。但影響我最大的是一位從哈佛大學剛博士畢業的年輕訪問學者,他就是李歐梵。我在崇基四年,除了跟隨崇基老師讀書,還會選擇一些新亞和聯合老師所開的課程,每周跑到農圃道新亞書院去上課。我記得在新亞上過全漢升、嚴耕望老師的課,在香港大會堂和九龍上過聯合張基瑞和王德昭老師的課。崇基歷史系每級學生人數不多,只有十餘人,但通過三院的聯合課程,我們也認識了不少新亞和聯合的歷史系同學。和我同一届讀歷史的新亞人,有郭少棠和李明逵,同届的聯合人則有梁伯華和黃桂林。其中郭少棠、梁伯華和我繼續留在學術界,成爲歷史學教授,而李明逵畢業後加入警隊,後來晋升成爲「一哥」,也算佳話;至於黃桂林,負笈英倫深造,拿了經濟史博士之後,弃學從商,成了Merill Linch 金融大行的亞洲總裁,成就了意想不到的一齣人生傳奇。他現在積極推動歌劇藝術,創辦香港歌劇院,是他的人生事業的三度華麗轉身。
我在崇基本科四年,大半時間住在宿舍,期間趕火車、兼職、夜讀、參加學生會等,已有一些校友提及,是人生中最燦爛的四年。之後升讀研究院,也是中大研究院草創時期,師生關係極其融洽。我還清楚記得牟潤孫教授的授課,講論中國史學史,提到很多近代史家的軼事,非一般人所知, 趣味盎然。嚴耕望老師的研究生課,只有我和黃長生兩個學生,而我們聽他用安徽話講課, 大概只明白兩三成而已。我的論文指導老師是王德昭, 他也是中大文學院院長,同時是中國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長,行政職務繁多,但對我和藹親切,關懷備至,每周見面,獲益良多。可惜他在退休不久後即因心臟病離世,師恩叫我多年來仍未能忘懷。
我在一九七四年離港赴美升學,到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修讀博士學位,師隨徐中約教授學習中國近代史,Alexander DeConde 教授學習美國外交史,陳啓雲教授學習中國儒學史, 以及白先勇教授學習中國現代文學史。除了美國史的DeConde教授,其餘幾位都和中大有著密切關係。我回到中大之後,也曾先後邀請到他們莅臨中大作爲訪問學者。最後還請到白先勇擔任文學院的特邀教授和中大博文教授,在中大推行昆曲課程,甚受中大師生和香港市民歡迎。
我在一九九二年回到中大,擔任歷史系高級講師。後來晋升爲教授及講座教授,擔任過不同的行政崗位,包括歷史系主任、崇基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等。這些職位占據了我本來應該用於研究、寫作和教學上面的很多時間,非我的本願,但爲母校緣故,也是衷心樂意的付出。希望退休之後可以把研究和寫作的時間追回來。
在明年中大甲子大慶之年,我們邀請到一部分校友、教師、職工,把他們在中大的經驗和記憶拿來與衆分享,揭示中大對我們的人生的影響。 我把我和中大的淵源在此略提一下,在這本中大六十年的架子畫册上加上一筆,權充第六十一個「中大人」吧!
梁元生
(1972崇基)
2022年8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