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寧舞蹈典藏

Helen Lai Dance Archive 黎海寧舞蹈典藏

「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

我們常常聽到台灣舞蹈家林懷民對黎海寧的這句評價,同時也牽扯出諸多想像——我們究竟有多瞭解黎海寧?我們看過多少她的作品,又記得什麼?在我們未曾親歷的時光裡,她以何種抒情的姿勢回應著世界?

黎氏出生藝術世家,早年於香港學習芭蕾舞,職業階段從擔任無線電視與香港青年芭蕾舞團的舞者開始;而後赴倫敦當代舞蹈學院深造,學成返港,開始為麗的電視及香港青年芭蕾舞團編舞。1979年參與創立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並於1985至1989年間出任該團藝術總監;1990年旅居海外,1991年回港任駐團編舞,直至2011年卸任。此外,她也為多個本地藝團及機構編舞,包括香港舞蹈團、香港話劇團、香港芭蕾舞團、動藝、多空間、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藝術節等。她亦與海外團體聯繫緊密,合作夥伴包括雲門舞集、台北越界舞團、廣東實驗現代舞團、墨西哥城的現代舞團及舞蹈工作室和新加坡舞蹈劇場等。

自2022年起,我開始構思《黎海寧舞蹈典藏》(下稱《典藏》),旨在以數位檔案的形式收錄1980年代迄今黎氏舞碼暨創作紀錄,公開予大眾使用。在得到黎海寧首肯,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捐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支援的情況下,我們開始逐步整理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內部檔案,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友人的幫助。起初,我們要在龐大的檔案庫中篩選出與黎氏有關的資料,一邊清點,一邊紀錄、研究。然而不同年代的檔案類型、數量、儲存方式迥然有別,歸檔工作只能在釐清舞團檔案之性質、分類的基礎上慢慢搭建框架。我們為「典藏」設置簡捷的功能之餘,也思考表演藝術的檔案遺存如何呼應已消失的現場身體?支離破碎的線索如何還原轉瞬即逝的歷史面貌?什麼資料需要被收藏,什麼迫不得已要放棄?什麼資料流散在不同成員手中,什麼資料又因人事變遷而被掩蓋?

因此,我們最終確立該《典藏》收錄資料,不僅應該呈現黎氏作品本身,例如場刊、相片、錄像、筆記、評論等,還需囊括能夠闡明舞蹈製作過程的部分,包括製作筆記,舞台、服裝、道具、燈光的設計和操作紀錄等。毋庸置疑,技術部門的檔案將為我們還原黎氏作品的時空脈絡與文化語境提供重要證據,同時講述著香港劇場製作的專業技術與集體精神。

讀者目前所見之資料,屬於整個檔案研究計劃的第一階段,它收錄了城市當代舞蹈團1980至1985年黎氏作品22支,共五百餘項條目,2025年初始陸續向大眾公開。其中,黎海寧通過創作豐富的舞蹈小品,嘗試建立自身的美學語彙;而另外與城市當代舞蹈團團員合作的大型舞劇,則見證了首批本土現代舞編舞一同追溯、再造文化中國的精神旅程。

因為版權限制,珍貴的舞蹈錄像只能以校內閱覽的方式供研究者使用;另外,我們為已數碼化的報紙雜誌製作了索引,使用者可以參看索引並聯繫圖書館特藏部申請閱覽。

董顯亮博士
《黎海寧舞蹈典藏》項目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