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塑膠
#消費
#發展

《廢品生活——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
胡嘉明、張劼穎 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在思考現代大城市消費生活下產生的巨量垃圾何去何從時,我們往往忽略了拾荒者的身影。此書通過深入的田野考察,呈現了少為人知的北京城鄉廢品從業者的生活世界,並將垃圾視作參與社會政治關係的物質,審視它如何有機地參與在中國的轉型社會過程:階層斷裂、政策壁壘、城鄉經濟文化差異、農民工流動性和城鄉隔閡,糾纏在一起。
Plastic Capitalism: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Drive to Waste
by Amanda Boetzkes
The MIT Press; Illustrated edition 2019
此書通過分析當代藝術作品對廢棄物的視覺呈現,揭示其與全球石油經濟及生態反思浪潮之間的關係。作者也指出藝術應該要成為生態意識的構成部分,而不僅僅是生態意識的延伸。


Pollution Is Colonialism
By Max Liboir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1
本書以塑膠污染為切入點,透過作者在加拿大紐芬蘭的反殖民科學實驗室(Civic Environmental Action Research Laboratory(CLEAR))的工作,闡明了污染是一種暴力佔用原住民土地的殖民關係,並描繪了何為反殖民主義的科學實踐模式。
Arts of Living on a Damaged Planet:
Ghosts and Monsters of the Anthropocene
by Anna Lowenhaupt Tsing, Nils Bubandt, Elaine Gan, Heather Anne Swanson (Editor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7
在這個百孔千瘡的星球上,人類引起的環境變化威脅著不同物種的生存。本書收集了人類學、生態學、科學研究、藝術、文學和生物資訊學等學者的論文,為我們在這個「不只有人類」的人類世如何協作生存提供了批判性和創造性的「生存藝術」指南。


Slow Down: The Degrowth Manifesto
by Kohei Saito
Astra House 2024
作者在書中對「可持續增長」、「綠色新政」作出基進的批判,指出它們不過是危險的妥協。因為資本主義不斷製造人為的「匱乏」,不斷追逐產品價值而非實用價值,將永續的增長置於一切之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扭轉氣候變化是不可能的,因為製造問題的系統不可能成為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因此,作者提倡社會的「去增長」以及「減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通過對勞動和生產的民主改革,來減緩經濟活動,才能有效地扭轉氣候變化,拯救地球。
《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藍海》
How to Give Up Plastic: A Guide to Changing the World, One Plastic Bottle at a Time
威爾.麥卡拉姆 著
臺灣商務,2019
《減塑生活》是本淺顯易懂的日常減塑指南,教導人們如何在自家、社區和工作場所,開始終結對塑膠製品的依賴。站在反塑運動最前線的作者告訴你如何經由生活中的小小改變,為這個世界帶來大大的不同:舉凡買個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或是自發性清掃自家附近公園或海灘環境等簡單的小動作,都可以輕易改變我們生活的整個大環境。


Ka-ming Wu. 2023. “Sipping tea, plastics performing: representational and materialist politics of boba tea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23), 1–13.
DOI: https://doi.org/10.1017/S1479591422000328
關於塑膠廢物的研究通常會聚焦於其成為「廢棄物」後的生命週期,而此文卻關注塑膠在成為「廢品」前的形象與質感所承載的消費文化體驗。文章以珍珠奶茶消費現象為切入點,以新唯物主義的理論為文化分析工具,指出在當代食品和飲料消費行業中,塑膠的角色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容器,塑膠的可塑性使得其具有多元的視覺吸引力,為消費者帶來各種的想像空間,滿足人們需要無時無刻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生活品味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