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的
前世今生

膠袋的
前世今生

單純依賴物料和技術的進步,是解決膠袋問題的唯一出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石油化工行業技術進步,廉價、柔韌又輕盈的塑膠物料於戰後得到廣泛應用。戰後全球經濟擴張,塑膠制造廠排山倒海地生產各種日常塑膠產品,塑料由之廣泛進入現代生活。

1959 年,瑞典工程師 Sten Gustaf Thulin 製造出第一個聚丙烯(PP)膠袋。當年設計膠袋的初衷,旨在減少紙袋對環境的影響,一來製作紙袋需要砍伐樹木,紙袋的耐用性亦較低。膠袋解決了舊有物料的缺點,其防水能力、穩定性、可延伸性和輕便性令膠袋可被重複使用。加上成本低,膠袋面世後便取代了紙袋。

然而膠袋,尤其一次性產品,並未實現重複使用的設計初衷,反之牽起一場更大的生態浩劫。平常我們使用的聚乙烯(PE)膠袋為不可降解塑膠,隨着厚度,濕度、微生物等因素,不同膠袋至少需要十年或上數百年才可被完全降解。從海洋到陸地,膠袋已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災難。

因為塑料的強穩定性特質,在自然環境下,一個膠袋可能需要上數百年才被完全降解。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面對膠袋的問題,科學家發明「可生物降解」膠袋,當中有兩大分類:氧化式/光可降解塑膠以及生物可降解塑膠。

氧化式/光可降解塑膠是在膠袋製作過程中加入物料(例如澱粉),以弱化膠袋裡聚合物之間的連結。       在太陽照射或氧化的情況下,膠袋會開始分解變為碎片並因此能加快分解過程,減少野生動物因膠袋而傷亡的機會。但由於分解和降解是兩回事,膠袋分解後衍生微塑膠問題難以解決。

至於生物可降解塑膠,最為常見的是由粟米、甘蔗等的澱粉所製成的聚乳酸(PLA)物料,可轉化成有機堆肥或自行分解。可惜,分解依賴微生物的代謝反應,若沒有配合的回收及廚餘處理系統,降解過程難以發生。

新物料的出現確實回應了舊有物料的不足,但不一定能收穫環保之效。例如,假設PLA完全取代傳統膠袋,用植物製作的膠袋看似環保,但要保持現在的生產規模以滿足使用量,就需大量種植單一作物獲取澱粉,衍生基因改造或破壞生物多樣性等其他環境問題。

世上有否一種完美物料,能取代膠袋而又不帶來禍害?與其從物料上入手,我們更應反思使用膠袋背後的文化原因。這次項目透過人文藝術社科介入減塑,呼籲減塑其實並不單是改變物料的問題,也是我們生活習慣、結構不平等與政策的問題。

zh_HK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