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tic Reduction Academy:
No Plastic Bags, Please!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2-28 November, 2023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
Funded by Environmental and Conservation Fund

膠袋要一百年才能分解,塞滿堆填區,同時嚴重污染海洋、土壤和空氣。為了解決問題,科學家正積極研究塑料替代物,各國政府開始徵收膠袋稅。我們如何從人文社科視角推動減塑?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創新研究中心於2021年介入減塑議題,今年推行「環保基金——『無塑香港:買餸也減塑』校園社區減塑大使培訓計劃」,首先邀請環保教育團體分享減塑經驗以及政策漏洞,其後培訓學生團隊進入沙田街巿考察,思考減塑新可能。
校園大使在今年3月和4月,合共2天,從早到晚點算膠袋用量,推算到港人每日在街市買餸消耗近50萬個膠袋!此數目是以食物及環境衞生署轄下76間街巿作推算,若把私營街巿、超巿等考慮在內,膠袋的實際消耗量其實更多。同時,參與項目的同學們亦訪問了街巿的檔販和買餸的巿民,了解膠袋使用的文化與社會原因,並在實地考察後參與藝術工作坊,化其觀察與反思為藝術作品。最後,同學更把作品贈送予街市檔販和巿民,分享減塑決心。
為期一年的項目中,我們發現推行減塑必先了解性別、階級和年齡在內的影響因素。比如,老人家雖然有過童年用報紙、鹹水草包裝等「裸買」經驗,他們卻視膠袋為更現代、乾淨的載體;膠袋能協助外傭姊姊節省時間與勞動;上班一族早已習慣了超市食品的過度塑料包裝;檔販則透過提供膠袋招徠客人。隨著膠袋方便的「價值」已超越其環境成本,我們相信減塑不能只依靠收費計畫,而是必須與回收經濟並駕齊驅,並同時不懈同各持分者溝通交流。是次展覽希望透過展出藝術裝置和同學的感想,與公眾分享我們的思考過程。
特此致謝沙田街市的商販、檔主和員工、參與項目的同學及老師,還有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支持。感謝所有社區持份者和伙伴團體合力為香港和全球生態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PROJECT
SCHEDULE


2023年2月
除了本地同學,參加工作坊的學員還來自中國內地、馬來西亞、日本、津巴布韋等地區。來自五湖四海的參與者分享自身、父母和祖父母輩的環境故事,令工作坊更具國際視野。
工作坊由北京環保教育團體「野聲」牽頭,以互動形式鼓勵大學生跳出固有思維,認知社會議題的繁複性、培養同理心、也認識重要環保概念如Impact Gap、基線轉移等,內容十分豐富。
綠惜地球的主任分享機構如何向大型企業施壓,講解塑料瓶生產責任制的概念;綠色和平的項目主任分享了他們與本地小店合作推動的「重用杯借還計劃」,提出減塑的創新方向。

回應社會議題時需要認識其繁複性,如果依賴單一直線的解難思維,很難推動行為改變。工作坊讓大家透過遊戲,認知到社會問題中的人、物、事之間千絲萬縷和互相影響的關係。

主講人分享一條研究人員從海龜鼻孔深處拔出塑膠飲管的影片,海龜不斷流血,十分痛苦。影片有數千萬點閱量,成為禁用塑膠飲管運動的重要推力。從一件小事件讓我們了解傳播如何能引致巨大的改變,令公眾對海洋動物產生同理心,鼓勵企業與社會的行動。

基線轉移綜合症(Shifting Baseline Syndrome)指每一代人把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狀況作為參考基準線,因而降低我們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同時,此概念提醒我們可透過改變「基線」而作出改變,例如我們可否把每天使用膠袋的習慣推移到塑料稀有的幾十年前,因而更珍惜資源?我們也可以向上一代學習環保的包裝方法。
每一代人都認為自己成長的環境是再正常不過的。比如,我們千禧一代早已習慣春天和秋天是灰濛濛的,河水臭臭的,但在我們父母眼中,一年四季都是有藍天白雲的,河水都是清澈見底的。新世紀以來,工業發展且缺乏環境監管,導致自然環境持續惡化,新世紀出生的我們對環境條件的接受標準降低。或許我們的孩子,會把另一種環境當作理所當然。
──大學生 Eric
與沙田區的中學合作:聖羅撒書院、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



你有想過玩具也能造成生態危機嗎?香港曾為塑膠玩具的生產地,綠惜地球的主任向學生分享,1992年一艘載有28,880隻黃色膠鴨的貨櫃船遇上風暴,膠鴨悉數落入大海,無法全部打撈。至今,淨灘義工仍會時不時在灘上發現黃色膠鴨。

透過角色扮演的小遊戲,中學生嘗試代入田野考察中會遇上的檔販、長者、外傭姊姊等角色,學習進行訪談的基本技巧,為沙田街市田野考察作出準備。

我們為學生設計了工作紙,讓同學檢視自己的家庭日常塑膠使用量,以及分辨不同種類的塑膠包裝。
在中學舉辦工作坊,除了向中學生講解減塑的實用知識,例如塑膠污染的禍害、微塑膠的問題,也設有與學生互動的環節,讓學生觸摸塑膠廢品,並按照塑膠分類表嘗試辨識和分類。
──大學生 Liz

沙田街巿
減塑考察
@SHATINMARKET
根據膠袋徵費計劃,新鮮食品的買賣屬豁免範圍,因此政策未涵蓋街巿內的大部份交易。同學走進街巿,親身體驗和觀察膠袋消耗量,同時通過訪問了解社區持份者,學生打開自我,也聆聽他人。
在12個小時的點算過程中,同學遇上不少令他們詫異的景況——客人買幾塊小豆腐可以用好幾層膠袋;賣菜阿姨揚起白色膠袋叫賣,讓顧客體會到服務周到;點算魚檔的同學注視着每一宗買賣、留意着每一個被送出的膠袋,同時也不禁想到檔販的辛勞。
幾位大陸來港讀碩士的同學表示,他們從小習慣在超市購物,因此對街巿的小商販營運模式體會很深。比如買賣雙方有更多閒聊空間、彼此交換生活日常。濕街市是織造社區關係的場所,如何順着街巿這一傳統場所的社區紋理,溝通減塑訊息,將會是減塑的重要方向。
沙田街巿
沙田街巿位於沙田正街,鄰近新城巿廣場,兩層樓高的室內街巿共有150個檔位。每次考察均有約40名中學生及大學生參加,涵蓋了街巿早上和下午的人流高峰期。




同學站在通道兩端,用點算儀和記錄表,點算兩旁檔販送出的膠袋,並整合總數得出沙田街巿當日的膠袋用量。考察另設一組專門訪問檔販和買餸的巿民,兩次考察合共進行了69次訪問。
考察數據
聖羅撒書院沙田街市考察|2023年3月25日




考察數據
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沙田街市考察|2023年4月24日




調查員觀察
@Sha Tin Market

//我負責統計蔬果店的膠袋用量。記得有一個女人說不需要膠袋,然後直接將菜放進環保袋。我覺得這樣做很好,因為蔬果也並非必要使用膠袋。//
──聖羅撒書院同學
//我負責觀察魚檔,也會看到旁邊售賣豬肉的檔舖。這間魚檔用膠袋的量可能相比其他(魚檔)少一點,但其實一個小時都用了差不多50個膠袋!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一位姨姨其實自己攜帶了食物盒,但豬肉檔還是一樣塞了一個膠袋給她!我覺得她自己帶盒是打算不用膠袋,但可能因為習慣,還是照樣收下膠袋。我覺得如果顧客都能多帶盒,檔主都知道的話,可以減少使用膠袋。//
──聖羅撒書院同學


//有一個蔬果檔主環保意識很高,他說部份食物來貨時會使用發泡膠來作保護,他建議批發商避免使用發泡膠,在包裝上從簡。因為堅硬的蔬果如薯仔不容易撞壞,這相比$1膠袋徵費更有意義。//
──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同學
//大部分顧客手上都拿著膠袋。亦有顧客帶著手推車及環保袋裝食物,但他們仍然先用膠袋包著鮮肉才放進手推車。//
──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同學


一個叔叔買菜時拿出十幾個不同尺寸的舊膠袋,試圖翻出最適合的那一個;一位年輕的菲律賓姐姐分享她家鄉人重用膠袋的故事;一名菜販寧願不做買賣亦不願免費給予顧客額外的膠袋。活動令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怪胎」的勇氣。因為自己的舉動而令地球少一件垃圾,我感到慶幸。 有幸與一位快退休的水果店叔叔聊天,他說賣了水果幾十年,在近幾年才多了人用環保袋。談話間讓我明白雖然環保意識普遍不高,但是我們一直在慢慢進步。
──大學生 Carol

減塑
社區藝術工作坊
2023年4月-7月 「減塑社區藝術工作坊」讓同學以藝術形式呈現考察期間的發現、感受、反思。同學們其後把部份作品送回街巿,鼓勵社區實踐減塑。
@沙田區中學




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
2023年4月29-30日
同學們的觀察既有少年的直率,也有成熟的思考——塑膠污染當然不好,但是罰款不高、習慣太深、現實感覺很難改變。分享完畢後,每人化其反思為藝術作品——核彈、神獸、深海、街巿、塑膠……
從中學生的角度來看,塑膠污染的禍害跟核彈的威力一樣大。另一位中學生製作了一隻遠古神獸,因為他認為塑膠污染的厲害,就連遠古神獸也抵受不住。
聖羅撒書院
2023年7月13日
社區藝術導師為同學準備了三個工作坊,帶領同學用回收物料升級再造,製作手工品和資訊圖。一組同學收集生活中用過的膠袋,並模仿日本繩結,製作了環保襟章。另一組利用米袋製作方便又環保的購物袋。第三組同學用回收紙、生果網袋、膠袋等製作了搶眼的手繪資訊圖。資訊圖上紀錄了同學田野考察期間點算出的膠袋使用量,也有他們對塑料濫用等問題的反思。
製作完成後,導師與同學回到沙田街巿探訪檔販和巿民,並送上襟章和環保袋。以藝術作為橋樑,我們希望這些對話可以配合民間團體和政府政策,令市民實踐減塑減廢。
有些檔販收到手工禮物後很開心,立刻把環保袋掛在檔口展示,或者把襟章別在胸前。更有檔販給同學打氣,說會與同學們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支持環保。當然,也有遇上拒收禮物的檔販。這讓我們理解到,溝通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鬆動長久以來的習慣和改變意識,還需要長期的努力。




同學製作的infographics













塑料繩結襟章
同學收集用過的膠袋,再製作仿如日本繩結的襟章,寓意祝福和鼓勵。
環保手挽米袋製作
同學利用塑膠米袋製作既方便又環保的購物袋,同學分組設計圖樣,再用各式物料,製作具時尚感的購物袋。
導師帶領部份同學帶着米袋購物袋和襟章,再次回到沙田街巿探訪檔販和巿民,並且送上親手製作的禮物,鼓勵大家減塑。


社區藝術導師為同學準備了三個工作坊,帶領同學用回收物料升級再造,製作手工品和資訊圖。一組同學收集生活中用過的膠袋,並模仿日本繩結,製作了環保襟章。另一組利用米袋製作方便又環保的購物袋。第三組同學用回收紙、生果網袋、膠袋等製作了搶眼的手繪資訊圖。資訊圖上紀錄了同學田野考察期間點算出的膠袋使用量,也有他們對塑料濫用等問題的反思。
製作完成後,導師與同學回到沙田街巿探訪檔販和巿民,並送上襟章和環保袋。以藝術作為橋樑,我們希望這些對話可以配合民間團體和政府政策,令市民實踐減塑減廢。
有些檔販收到手工禮物後很開心,立刻把環保袋掛在檔口展示,或者把襟章別在胸前。更有檔販給同學打氣,說會與同學們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支持環保。當然,也有遇上拒收禮物的檔販。這讓我們理解到,溝通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鬆動長久以來的習慣和改變意識,還需要長期的努力。
──學員 Andy

單純依賴物料和技術的進步,是解決膠袋問題的唯一出路?
膠袋的
前世今生
單純依賴物料和技術的進步,是解決膠袋問題的唯一出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石油化工行業技術進步,廉價、柔韌又輕盈的塑膠物料於戰後得到廣泛應用。戰後全球經濟擴張,塑膠制造廠排山倒海地生產各種日常塑膠產品,塑料由之廣泛進入現代生活。
1959 年,瑞典工程師 Sten Gustaf Thulin 製造出第一個聚丙烯(PP)膠袋。當年設計膠袋的初衷,旨在減少紙袋對環境的影響,一來製作紙袋需要砍伐樹木,紙袋的耐用性亦較低。膠袋解決了舊有物料的缺點,其防水能力、穩定性、可延伸性和輕便性令膠袋可被重複使用。加上成本低,膠袋面世後便取代了紙袋。
然而膠袋,尤其一次性產品,並未實現重複使用的設計初衷,反之牽起一場更大的生態浩劫。平常我們使用的聚乙烯(PE)膠袋為不可降解塑膠,隨着厚度,濕度、微生物等因素,不同膠袋至少需要十年或上數百年才可被完全降解。從海洋到陸地,膠袋已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災難。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面對膠袋的問題,科學家發明「可生物降解」膠袋,當中有兩大分類:氧化式/光可降解塑膠以及生物可降解塑膠。
氧化式/光可降解塑膠是在膠袋製作過程中加入物料(例如澱粉),以弱化膠袋裡聚合物之間的連結。 在太陽照射或氧化的情況下,膠袋會開始分解變為碎片並因此能加快分解過程,減少野生動物因膠袋而傷亡的機會。但由於分解和降解是兩回事,膠袋分解後衍生微塑膠問題難以解決。
至於生物可降解塑膠,最為常見的是由粟米、甘蔗等的澱粉所製成的聚乳酸(PLA)物料,可轉化成有機堆肥或自行分解。可惜,分解依賴微生物的代謝反應,若沒有配合的回收及廚餘處理系統,降解過程難以發生。
新物料的出現確實回應了舊有物料的不足,但不一定能收穫環保之效。例如,假設PLA完全取代傳統膠袋,用植物製作的膠袋看似環保,但要保持現在的生產規模以滿足使用量,就需大量種植單一作物獲取澱粉,衍生基因改造或破壞生物多樣性等其他環境問題。
世上有否一種完美物料,能取代膠袋而又不帶來禍害?與其從物料上入手,我們更應反思使用膠袋背後的文化原因。這次項目透過人文藝術社科介入減塑,呼籲減塑其實並不單是改變物料的問題,也是我們生活習慣、結構不平等與政策的問題。

延伸閱讀
#塑膠
#消費
#發展

《廢品生活——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
胡嘉明、張劼穎 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在思考現代大城市消費生活下產生的巨量垃圾何去何從時,我們往往忽略了拾荒者的身影。此書通過深入的田野考察,呈現了少為人知的北京城鄉廢品從業者的生活世界,並將垃圾視作參與社會政治關係的物質,審視它如何有機地參與在中國的轉型社會過程:階層斷裂、政策壁壘、城鄉經濟文化差異、農民工流動性和城鄉隔閡,糾纏在一起。
Plastic Capitalism: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Drive to Waste
by Amanda Boetzkes
The MIT Press; Illustrated edition 2019
此書通過分析當代藝術作品對廢棄物的視覺呈現,揭示其與全球石油經濟及生態反思浪潮之間的關係。作者也指出藝術應該要成為生態意識的構成部分,而不僅僅是生態意識的延伸。


Pollution Is Colonialism
By Max Liboir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1
本書以塑膠污染為切入點,透過作者在加拿大紐芬蘭的反殖民科學實驗室(Civic Environmental Action Research Laboratory(CLEAR))的工作,闡明了污染是一種暴力佔用原住民土地的殖民關係,並描繪了何為反殖民主義的科學實踐模式。
Arts of Living on a Damaged Planet:
Ghosts and Monsters of the Anthropocene
by Anna Lowenhaupt Tsing, Nils Bubandt, Elaine Gan, Heather Anne Swanson (Editor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7
在這個百孔千瘡的星球上,人類引起的環境變化威脅著不同物種的生存。本書收集了人類學、生態學、科學研究、藝術、文學和生物資訊學等學者的論文,為我們在這個「不只有人類」的人類世如何協作生存提供了批判性和創造性的「生存藝術」指南。


Slow Down: The Degrowth Manifesto
by Kohei Saito
Astra House 2024
作者在書中對「可持續增長」、「綠色新政」作出基進的批判,指出它們不過是危險的妥協。因為資本主義不斷製造人為的「匱乏」,不斷追逐產品價值而非實用價值,將永續的增長置於一切之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扭轉氣候變化是不可能的,因為製造問題的系統不可能成為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因此,作者提倡社會的「去增長」以及「減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通過對勞動和生產的民主改革,來減緩經濟活動,才能有效地扭轉氣候變化,拯救地球。
《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藍海》
How to Give Up Plastic: A Guide to Changing the World, One Plastic Bottle at a Time
威爾.麥卡拉姆 著
臺灣商務,2019
《減塑生活》是本淺顯易懂的日常減塑指南,教導人們如何在自家、社區和工作場所,開始終結對塑膠製品的依賴。站在反塑運動最前線的作者告訴你如何經由生活中的小小改變,為這個世界帶來大大的不同:舉凡買個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或是自發性清掃自家附近公園或海灘環境等簡單的小動作,都可以輕易改變我們生活的整個大環境。


Ka-ming Wu. 2023. “Sipping tea, plastics performing: representational and materialist politics of boba tea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23), 1–13.
DOI: https://doi.org/10.1017/S1479591422000328
關於塑膠廢物的研究通常會聚焦於其成為「廢棄物」後的生命週期,而此文卻關注塑膠在成為「廢品」前的形象與質感所承載的消費文化體驗。文章以珍珠奶茶消費現象為切入點,以新唯物主義的理論為文化分析工具,指出在當代食品和飲料消費行業中,塑膠的角色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容器,塑膠的可塑性使得其具有多元的視覺吸引力,為消費者帶來各種的想像空間,滿足人們需要無時無刻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生活品味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