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實驗揭示垃圾徵費刻不容緩
家居垃圾成外賣包裝大本營

2024年4月11日

中大社會創新研究中心獲邀出席綠色和平的「垃圾徵費先行先試」公民實驗記者會,實驗發現近五成家居垃圾屬即棄外賣及包裝,綠色和平呼籲政府盡快落實垃圾徵費,並需積極推動源頭減廢,打破「企業生產,市民埋單」的現象。

垃圾徵費先行先試

公民實驗

表一:公民實驗參與家庭一星期垃圾量分佈(不計算回收)
*其他參與單位包括1人及5人家庭。

實驗家庭一星期平均購買近3次外賣,五成家居垃圾屬於由隨產品附帶的即棄包裝垃圾。其中以2人家庭為人例,平均每月徵費開支為40元,外賣及包裝垃圾佔21元,超過總體垃圾費一半。

源頭減廢

讓垃圾徵費「越徵越少」

中大社會創新研究中心胡嘉明教授表示:「垃圾徵費在近月引起各界對市民減廢回收前所未有的關注,惟實驗結果可見,家居垃圾並非全然與個人習慣有關,更受企業營銷和政府政策影響。政商界應把握時機,向市民展示『減廢減到盡』的決心,包括政府繼續完善廚餘等回收配套,商界應針對包裝和外賣垃圾等,推動環保簡約包裝、重用餐具借用服務等,增加全民減廢的信心,令垃圾徵費政策在今年如期推行,趕上其他亞洲國際城市。」

家居垃圾源頭同時受企業包裝和政府的回收配套影響,綠色和平認為,政府應如期推行垃圾徵費,並把握機會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制。政府與商界有責任向市民展示「全民減廢」的決心,針對源頭、增加直接減費選擇讓垃圾徵費越徵越少。

綠色和平建議政府應善用垃圾徵費的18億元專款,加快增撥資源發展重用餐具借還系統及網絡,推動連鎖企業儘快去除無謂包裝,提供簡約或無包裝選擇,及公開產品包裝減廢量、重用率及回收量,以及定立香港各類減廢目標及落實時間表,令市民在垃圾徵費下真正「有得揀」,減廢又減費。

政府、商界及民間需多管齊下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表示:「公民實驗發現,一半家居垃圾屬隨產品附帶的外賣餐具及包裝。這些垃圾在垃圾徵費政策下,卻要由市民埋單,包括付費或負責回收的不公平現象。要扭轉這個情況,政府應利用垃圾徵費專款,增撥資源推廣方便的重用借還系統、落實源頭減包裝政策,助社會減廢、市民減費。」

綠色和平指出,政府政策依賴市民回收,多年來成效不彰,更有違源頭減廢的宗旨。參考其他東亞城市經驗,台北及首爾在推出垃圾徵費時,亦會積極推行生產者責任制,包括規管過度包裝、要求連鎖店提供借還重用餐具系統等。連鎖企業具其社會責任善用資源發展,建立方便消費者源頭減廢的選項,而非把徵費、處理廢物的責任轉嫁予消費者。

Left ImageRight Image
zh_HK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