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號]
由本院校友編著的六本新書於近月出版,以下為各著作之介紹。
《一豆一世界 —— 從大豆歷史、食品文化到現代經濟科研》 林漢明(85/生物學)
由中國非信史時代開始,大豆漸漸進入歷史發展的長河,悄悄融入中國和東亞地區的人民起居生活之中。對於很多人來說,大豆這廉價農產品很平凡,甚至習以為常得險些忘記了它的存在和價值。但隨着近年世界格局的改變,糧食危機的呈現和對可持續農業的挑戰,大豆這種國際商品的供求,又再引起大眾關注。作者林漢明教授從大豆的歷史、大豆與食品文化、其營養及環境價值、在世界貿易中的變遷歷程、相關的科研及人物娓娓道來,讓大家重新認識這種與我們密不可分的農作物。
林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及分子生物技術學課程主任,兼任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以及香港研資局卓越學科領域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他從事大豆研究超過二十五年,至今共發表科學論文逾二百篇,引領大豆創新研究。美國史丹福大學統計科學家的論文引用率,林教授在植物科學終身成就範疇被評為全球最高的百分之二。
《學藝多方:新亞農圃道中文系師友述記》 鄺健行(62/中文)
本書由鄺健行教授選錄十位新亞農圃道時期的校友,包括李學銘、林炳昌、張世彬、梁沛錦、陳永明、陳志誠、陳紹棠、麥仲貴、黃漢立、楊勇,既憶述一己與諸君的交誼,也簡介各人著作,是珍貴的學人小傳,集合在一起更可見出上世紀中文傳統的綿延。
鄺教授在一九六二年畢業於香港新亞書院中文系,一九七一年獲雅典大學哲學博士。歷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席,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鄺教授的主要學術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及希臘古籍中譯。中國學術主要專著包括《詩賦與律調》、《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杜甫論議彙稿》、《韓國詩話探珍錄》。希臘古籍及近代文學作品翻譯包括《柏拉圖三書》、《追思錄》、《希臘短篇小說集》。
《人語響,文字留痕:當代語言學大師的側影》 張洪年(67/中國語言及文學)
二十世紀初,是中國語言學開墾的年代,由趙元任、李方桂二位先生帶領;世紀中以後,人才輩出,周法高、張琨、王士元、丁邦新等諸位先生,各領風騷。「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自六十年代開始,作者張洪年教授有緣結識多位大師,或問學,或共事,在不同場合之中聽見諸位先生說話的聲音,看見他們在學者身分以外的行止與身影。如今,他把一些印象深刻的故事記下,趣事逸聞,文字留痕;後來者可以從這些小故事中,想見其人,想像那個年代應該是一個多麼教人興奮的時代。
張教授在一九六七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一九六九年獲碩士學位。一九七四年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方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一九九八年轉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兼學部主任。二〇〇四年出任中大中文系講座教授,二〇一〇年改任榮休講座教授。張教授的研究興趣遍及語言、文學、語文教學等方面,著有《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一九七二年初版,二〇〇七年增訂)、A Practical Chinese Grammar(一九九四年)、《一切從語言開始》(二〇一七年)、《香港粵語:二百年滄桑探索》(二〇二一年)等。
《蘇格拉底對話錄》 鄺健行(62/中文)
本書收入色諾芬關於蘇格拉底的全部四種對話錄:《追思錄》記述了「最好和最快樂的人」蘇格拉底的言行和品性;《治家之道》是關於農事的對話,展現了蘇格拉底關注實務的面向;《會飲》討論的是愛,蘇格拉底雖然排斥肉體關係,但他沒有一天不注重「愛」;《辯詞》則記載了蘇格拉底遭判死刑前後的對話和反應。本書由香港學者、希臘雅典大學博士鄺健行教授從古希臘原文譯成中文,是四種對話錄的首個完整中譯本。
鄺教授在一九六二年畢業於香港新亞書院中文系,一九七一年獲雅典大學哲學博士。歷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席,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鄺教授的主要學術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及希臘古籍中譯。中國學術主要專著包括《詩賦與律調》、《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杜甫論議彙稿》、《韓國詩話探珍錄》。希臘古籍及近代文學作品翻譯包括《柏拉圖三書》、《追思錄》、《希臘短篇小說集》。
《冬之旅——世與我相違者之歌》 陳永明(63/中文)
《冬之旅》(Winterreise)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頂峯之作,以德國詩人威廉.慕勒(Wilhelm Müller)的同名組詩入樂。音樂和歌詞沉鬱纏綿,足使聽者肝腸寸斷。作者陳永明教授把《冬之旅》全部二十四首原詩譯成中文,搭配二十四幅彩圖,講述他六十年來對《冬之旅》的賞樂體驗,細說舒伯特為慕勒《冬之旅》組詩譜曲的曲折故事,辯論《冬之旅》為何不是世人所說的「失戀詩」,闡析詩中的哲學意涵,為「詩不及樂」的論斷翻案。本書融德中翻譯、音樂史、古典樂評、文學導讀、哲學思考、唱片版本賞析於一爐,是陳永明撰寫古典音樂普及作品的力作,為華人樂迷必定收藏的中文音樂專著、大眾音樂愛好者的入門寶笈。
陳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及後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哲學碩士,並在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系攻讀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香港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院院長。一九九六年起主持電視台及電台文化節目,包括亞洲電視「優勝之道論孔子」、香港電台「詩韻詞情」、「中文一分鐘」等。著作遍及文學、哲學、音樂等範疇,如《獨立思考》、《沒有福爾摩斯的故事》、《哲學子午線》、《音樂子午線》等。
《丁衍庸篆刻藝術》 中大藝術系系友會編
丁衍庸先生(一九〇二至一九七八)曾參與創辦本院藝術系,後加入中大任教,前後達二十一年,桃李滿門,學生多尊稱他為「丁公」。丁公兼擅油畫和國畫,在畫壇上有「東方馬蒂斯」、「現代八大山人」的稱譽,晚年則醉心篆刻創作,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再創高峰。丁公所刻的文字印秉承了古璽文字生動多變的特點,有別於明清以來印人大多取法漢印的做法,而呈現樸素古拙之美,富有藝術特色。此外,丁公形神俱到的肖形印(或稱圖像印)常為人稱道,饒宗頤教授曾譽為「以畫入篆」,諸如生肖、人物,以至戲曲的場景,都可成為他的刻印題材。
由藝術系系友會編的《古趣今情 —— 丁衍庸篆刻藝術》,早前經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收錄了丁公近七百方篆刻作品,務求讓讀者較全面地感受丁公篆刻的形貌、精神和意藴。書中亦收錄丁公有關篆刻的著述,以及當代學者的評介,讓讀者可以增進對篆刻藝術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