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学生活动

学生课外活动回顾
聂家璧

 

新亚书院创校之初,尤其是在「桂林街时代」,正如校歌所说:「手空空.无一物」。平日老师和学生都为学业和生活而忙,鲜有余暇,「学生课外活动」对当时学生而言,简直是奢侈品。不过,师生都珍惜群体活动,每到圣诞或新年等特别节日,同学们就会组织起来,筹办联欢会或晚会,教职员也于百忙中踊跃参加,真正是师生同乐,好像一个大家庭。另一较为突出的「活动」是出版墙报,可说是最经济而又最直接地将作者读者拉在一起。新亚学生一向在文史哲学术领域中出人头地.多少和多读多思多写的传统有关。

 

一九五六年农圃道校舍落成。整个校园面积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连学生宿舍也有了。来自南洋或其他偏远地区的学生都住在宿舍。宿生住校可以减少舟车时间,而且大都领奖学金,经济较为丰裕,举行课外活动往往胜过本地学生。因此,在六十年代初期,最活跃的学生团体之一便是「南洋同学会」。

 

农圃道校园启用,象征「雅礼协会」和「新亚」关系达到一新纪元。从一九五六年起,雅礼协会开始选派耶鲁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英文。大部分雅礼教员都是应届毕业生,很容易和新亚同学打成一片。他们之中不乏多才多艺之士,也不乏运动好手,课余之暇,热心协助组织各种活动,其正达到中西文化交流。

 

本院历史最悠久的学生团体,恐怕要算文史系会、哲教学系会、经济学系会及商学系会,很可惜有关该等系会的纪录已散逸无存,详细情形无从获睹。我们知道新亚创校之初最先成立的学系是上述四系,其学生组成的系会亦应是最早的系会。

 

至于兴趣团体的老大哥要算是「基督徒团契」及「天主教同学会」。国际性之组织则是「世界大学服务分会」(World University Service)。

 

从组织上看,众多学生团体各自为政,并无一个中心将它们联系起来,亦无全校性的学生会。

 

一九六三年,酝酿多年的中文大学正式成立,三院学生希望联合起来举办庆祝活动,因而促使书院学生会的诞生。

 

当时,学校当局对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学生组织向有戒心,当时的教职员大都来自大陆,对解放前大陆大学学生会多被亲共职业学生把持之有切肤之痛,并且认为学生会成立后就会和校方对立,破坏师生融洽相处之道。所以当时筹办学生会的同学费了不少唇舌,才能说服校方捐弃成见,终于一九六四年批准学生会成立。

 

一九六四年可说是新亚书院学生课外活动的里程碑,随着学校不断扩充发展,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会的工作也日见繁重。当年筹办学生会之学生如下:历史系陈松龄、中文系胡耀辉、经济系朱炳超、化学系郑喜钊及社会学系罗玲、聂家璧等。首届学生会会长由郑喜钊担任,聂家璧任评议会议长。

 

学生会成立为学生带来新气象,学生会每年改选活动成为校内大事之一。学生会干事会行责任内阁制,一年一任。评议会负责监察干事工作(评议会后来改为代表会)。每年十月初掀起竞选热潮,那种炽热火爆场面和近年之全不投人,冷冷清清场面比较,真有大渊之别。

 

校方统管学生活动单位为训导处(后改为辅导处)。所有学生组织必须向校方登记注册,而校方对所有注册学生团体一视同仁,各团体地位平等。这些年来。各团体间都能和睦相处,绝无互相倾轧情况出现。

 

本院学生团体除学生会、系会和宗教性学生组织之外,尚有由同学自由组合的兴趣团体,为数至众,他们的活动使校园生活平添浓厚的学术和艺术气息。

 

本院最成功的学生兴趣团体要算「国乐会」及「学生社会服务团」。国乐会成立于一九六○年,得到校方及社会人士热心支持,获得校方特别分配会址(当时连代表全校学生的新亚学生会也没有固定会址),添置不少乐器,开办传习班及研究班,礼聘本港国乐名家任教,而国乐会瞬即成为本港最具规模的中国传统音乐专修学校,对于推动本港国乐教育的发展,居功至伟。「国乐会」另一特色是本校老师及眷属之积极投人,早期钱穆校长及夫人、教务长唐君毅夫人、中文系主任潘重规教授、物理系苏林官先生等都曾参与该会之传习班及会务,英文系学生谭汝谦是创办人之一,多次担任该会会长。谭博士于一九七五年起回校任教,出任该会顾问,一直关注及协助该会发展会务。

 

「学生社会服务团」由经济系学生甘伟培在一九六八年创立,甘同学其后更获选为学生会会长。该团是本院组织最稳定和健全的学生团体之一,即使处于学运低潮时期,仍能维系到一班志同道合的学生,从事各种事工,造福本港社会。

 

兴趣团体之起伏盛衰,亦如天气之阴晴不定,早期曾蓬勃一时之「国剧社」、「棋会」、「桥牌会」、「钓鱼会」等俱因乏人领导而趋于沉寂。「中国文化学会」亦然,该会全盛时期(一九七○年代中期)主办之学术讲座甚为叫座,出版刊物《人文》内容水平更为大专院校之表表者,其中《望道便惊天地宽》(一九七五年)十分畅销,为该会带来大量财政盈余,可惜至七○年代后期因后继无人而中止活动。

 

有些学生兴趣团体一直稳步发展,虽无光芒四射,但是细水长流;「摄影会」、「民歌团」及「天文学会」属之。「摄影会」历史相当悠久,拥有黑房及基本仪器设备,「天文学会」于一九七七年创立时,在物理系孙经武同学等不断努力下,曾成功磨制一具有十二吋半口径镜面之天文望远镜,为本港业余天文团体中最大者,当时由于谭汝谦辅导长积极斡旋协助,获得大学支持,并获本港光学工业巨子黄克兢先生资助,向美国订购一小型天文台装置该具天文望远镜,使新亚成为本港业余天文研究中心之一。「民歌团」永远有一班旨趣相近的同学支持,成绩相当出众,晚上圆形广场是他们活动中心,当年享誉本港乐坛的新秀蔡龄龄、黄凯芹等,曾经是「民歌团」的核心分子,他们学生时代精彩的演绎依然为同学津津乐道。「民歌团」之成立,旨在引发同学对民歌之兴趣和认识,藉此增进彼此之友谊,会员有九十五人,除推广校内民歌风气外,亦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等互相交流,发展友谊关系,此外之工作,有出版歌集,编订结他班教材等。

 

「新亚合唱团」的历史可说是一个传奇。远在一九五八年毕业同学会主办之音乐会中,合唱团便有参加演出,教职员中唐端正先生、周卓怀先生、胡栻先生及黄连先生都是团员。指挥为赵蔚然先生,后来赵先生离职赴美,「合唱团」之活动也告中断。由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英文系讲师颜益群神父(Father Egan),重视合唱团,雅礼教员加入为生力军,先后公演歌剧「蝴蝶夫人」、「天皇」等,赢得各界好评。一九七四年颜神父退休后,合唱团又告沉寂。及至一九八○年赵蔚然先生重返新闻系任教,又再次将合唱团组织起来。

 

「戏剧学会」亦属历史悠久的学生组织。六十年代初期全港大专戏剧比赛, 「新亚剧社」已多吹抡元。最初主将有李金钟、谭汝谦、潘华栋、雷沅茜等。农圃道时代由于拥有设备完善之礼堂,每年都举行系际戏剧比赛,吸引大量观众捧场,属校园盛事之一,迁入沙田校舍后,尤其是邵逸夫堂启用以后,由于设备更臻完善,同学对戏剧之热诚有增无减。历年之三院剧比赛,本院成绩骄人,即以最初三年计,差不多囊括所有大奖。

 

「国术会」的历史只有十多年,但属发展最蓬勃的学生团体之一,可说完全是校董张威麟先生鼎力支持之结果。张校董不但出钱(每岁捐助二万三千元作教头酬金),且于每年「夜粥大会」时,必定亲力亲为,推动武术交流。当年「国术会」每届旧历新年必派醒狮队到大学教职员和学生宿舍拜年,为校园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工商管理学会」为兼具促进联谊与学术研究之学生团体,成立于一九七○年,而其间活动从未间断过。每年举办不同活动,包括学术、联谊、福利、与对外沟通等等。于一九八八年举办之「香港百货业纵横」是与联合书院工管系合办,为学生主办中少见之大型学术活动。

 

最后要介绍三个宿生会:知行、学思、志文。顾名思义,它们的服务对象就是住在宿舍的同学。宿生会除了设立小卖部为宿生提供方便外,更不时举办各类活动,促进宿生间感情。由于本院有一半同学住在宿舍,宿舍生活之重要性,已获各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