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美德,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本院与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于2002年开始合办「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每年设一主题,约有五十位来自国内 各省市之中、小学校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来港接受为期八天之培训,期间参加一系列讲座、研讨、参观、考察,并与本地教师及校长交流学习。
历届培训班主题及讲座内容如下: | |||
年份 | 主题 | 讲题 | 讲者 |
2002
(第一届) |
礼 | (一) 主题演讲 (二) 儒家伦理与现代化 (三) 中华伦理与公民道德—国内中华美德教育之推行、成效与未来发展 (四) 香港天主教教会学校之道德教育 (五) 台湾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 (六) 香港小学的道德教育 (七) 车之两轮—康健与美德 (八) 从人生的艰难、罪恶的根源说道德教育—新儒家唐君毅的观点 (九) 「礼」—道德教育 (十) 「礼」与中华传统伦理的现代诠释 |
钱穆夫人胡美琦女士 钱逊教授 王殿卿教授 徐锦尧神父 谢均才教授 古纬诗女士 梁元生教授 刘国强教授 陈永明教授 李木妙博士 |
2003
(第二届) |
义 | (一) 读《论语》学做人 (二) 略谈《论》、《孟》有关「义」的记载 (三) 道德教育实践(一) (四) 道德教育实践(二) (五) 中华美德与学校德育 (六) 成人教育和道德教育 (七) 「义」与中国文化 (八) 美德教育不合时宜? |
钱逊教授 陈胜长教授 陈建熊校长 何汉权副校长 王殿卿教授 徐锦尧神父 梁元生教授 杨钟基教授 |
2004
(第三届) |
廉耻 | (一) 《论语》、《孟子》中关于知耻的思想 (二) 廉耻的道德意蕴与为政 (三) 文化、道德、德育 (四) 知耻教育反思 (五) 中西方古代社会对「耻」观念之比较 (六) 从晨会看学生的建立 (七) 美德教育不得人心? (八) 美国当代的道德教育—他山之石 |
钱逊教授 陈胜长教授 王殿卿教授 张晓华教授 张学明教授 陈建熊校长 杨钟基教授 刘国强教授 |
2005
(第四届) |
诚信 | (一) 诚者,天之道 (二) 中西文化的诚信观 (三) 诚信道德与诚信教育 (四) 德育就是身、心、灵的整合 (五) 中国文化再走向世界 (六) 诚之道德义蕴及其变化 (七) 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学校德育工作效能的基础 (八) 西方中古封建武士社会的「诚」(Honesty) (九) 「小作家」、「每日一篇」、「星火」网站介绍—网上推广中华美德 |
钱逊教授 岑逸飞先生 黄秀清教授 徐锦尧神父 王殿卿教授 陈胜长教授 陈建熊校长 张学明教授 何万贯教授 |
2006
(第五届) |
忠孝 | (一) 《论语》、《孟子》中孝的思想 (二) 中国人孝的文化 (三) 从汉字看中华美德 (四) 学校德育及学生归属感之栽培 (五) 寻求新型的师生关系 (六) 当代「孝」的价值与「孝育」 (七) 韩愈作品中的儒家忠孝观 (八) 透过多媒体推广中华美德 |
钱逊教授 岑逸飞先生 张诗亚教授 陈建熊校长 叶建源先生 王殿卿教授 郑滋斌教授 何万贯教授 |
2007
(第六届) |
和谐与宽容 | (一) 从《论语》看宽容的理解 (二) 天理与人欲:晚明小说中的因果观 (三) 和谐与宽容 (四) 老子与和谐社会 (五) 从中国文化及天主教看和谐与宽容 (六) 冲突与和合 |
钱逊教授 张洪年教授 岑逸飞先生 刘笑敢教授 徐锦尧神父 王殿卿教授 |
2009
(第七届) |
立志 | (一) 读《论语》学做人—立志 (二) 校园文化与校风之建立 (三) 从《大学》的八目看全人教育 (四) 美德教育不得人心? (五) 谈谈立志之难与乐 (六) 香港的毒品问题及禁毒工作 |
钱逊教授 陈建熊校长 徐锦尧神父 杨钟基教授 岑练英教授 石丹理教授 |
2010
(第八届) |
仁与礼 | (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 儒学与盛世 (三) 校园文化与校风的建立 (四) 《论语》与孝 (五) 美德教育不得人心? (六) 人的存在与价值追求—由机械论到儒学 |
钱逊教授 张伟国教授 陈建熊校长 张京华教授 杨钟基教授 刘国强教授 |
2011
(第九届) |
和 | (一) 《论语》中的「和」 (二) 儒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三) 和谐与协作—学校教育效能的基础 (四) 从《论语‧为政》篇说起—秦代《为吏之道》与社会和谐 (五) 中华美德在现代职场中的意义与效用 (六) 廿一世纪领袖的素质 |
钱逊教授 徐锦尧神父 陈建熊校长 黎明钊教授 刘国强教授 陈茂波议员 |
2012
(第十届) |
中庸 | (一) 《论语》中的中庸思想 (二) 儒家的中庸与天主教的「神圣」概念 (三) 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读好书做好人 (四) 校长领导与团队精神 (五) 儒家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
钱逊教授 徐锦尧神父 何万贯教授 陈建熊校长 刘国强教授 |
2013
(第十一届) |
修身 | (一) 对《论语》修身思想的理解 (二) 修身 (三) 「内圣外王」的现代意义 (四) 中国书画与文人品德 (五) 儒家价值观之系统解析 |
钱逊教授 徐锦尧神父 陈学然教授 莫家良教授 刘国强教授 |
2014
(第十二届) |
德 | (一) 中华美德与立德树人 (二) 香港天主教教会学校之道德教育 (三) 为什么要道德?儒学的答复:人道即天道 (四) 我们今天如何读论语 (五) 香港学校德育工作介绍 (六) 中国书画与文人品德 |
王殿卿教授 徐锦尧神父 刘国强教授 傅永吉所长 陈建熊校长 莫家良教授 |
2015
(第十三届) |
善 | (一) 积善成德 立德树人 (二) 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 (三) 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 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五) 「善堂」和「善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上的危机处理 (六) 从天主教说的「真善美圣」看「善」 |
王殿卿教授 李煜晖老师 叶建源议员 刘笑敢教授 梁元生教授 徐锦尧神父 |
2016
(第十四届) |
智 | (一) 智:作为生存大智慧的儒学 (二) 由知到智:知识与智能的一体性 (三) 中国的智仁合一与天主教的天人合一 (四) 四「知」与三「德」— 作为生命教育的儒学 (五) 无知之智 (六) 「智」与青少年道德教育 |
傅永吉教授 郑吉雄教授 徐锦尧神父 郑宗义教授 刘笑敢教授 王新宏教授 |
2017
(第十五届) |
诚明 | (一) 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 (二) 朱子释「诚明」 (三) 关于孟子性善论的争议与回应 (四) 做人的两项核心价值 (五) 「诚明」与诚信教育 (六) 「诚明」与天主教的「诸圣相通功」 |
范瑞平教授 陈荣开教授 刘笑敢教授 钱逊教授 黄秀清教授 徐锦尧神父 |
2018
(第十六届) |
恕 | (一) 「恕」之传统意涵及现代价值 (二) 恕与礼 (三) 「恕」和「仁」﹕古典儒学的道德和金律 (四) 孔子与基督的「恕」与修身 (五) 剖析《四书章句集注》中「恕」的观念 (六) 传统儒家恕道思想的当代使命 |
王颖教授 范瑞平教授 贾晋华教授 徐锦尧神父 陈荣开教授 张靖华教授 |
2019
(第十七届)
|
仁与爱 | (一) 至圣先师孔子的仁爱思想 (二) 从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看「知命」和「仁与爱」的整合 (三) 仁爱的当代意义 (四) 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五) 仁爱精神的公共实践:反思先秦儒学的中道特色 (六) 《四书》中所见的仁爱观 |
彭笑远教授 徐锦尧神父 范瑞平教授 李伟波教授 吴有能教授 陈荣开教授 |
参训老师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