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學生活動

學生課外活動回顧
聶家璧

 

新亞書院創校之初,尤其是在「桂林街時代」,正如校歌所說:「手空空.無一物」。平日老師和學生都為學業和生活而忙,鮮有餘暇,「學生課外活動」對當時學生而言,簡直是奢侈品。不過,師生都珍惜群體活動,每到聖誕或新年等特別節日,同學們就會組織起來,籌辦聯歡會或晚會,教職員也於百忙中踴躍參加,真正是師生同樂,好像一個大家庭。另一較為突出的「活動」是出版壁報,可說是最經濟而又最直接地將作者讀者拉在一起。新亞學生一向在文史哲學術領域中出人頭地.多少和多讀多思多寫的傳統有關。

 

一九五六年農圃道校舍落成。整個校園面積不算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連學生宿舍也有了。來自南洋或其他偏遠地區的學生都住在宿舍。宿生住校可以減少舟車時間,而且大都領獎學金,經濟較為豐裕,舉行課外活動往往勝過本地學生。因此,在六十年代初期,最活躍的學生團體之一便是「南洋同學會」。

 

農圃道校園啟用,象徵「雅禮協會」和「新亞」關係達到一新紀元。從一九五六年起,雅禮協會開始選派耶魯大學畢業生來校任教英文。大部分雅禮教員都是應屆畢業生,很容易和新亞同學打成一片。他們之中不乏多才多藝之士,也不乏運動好手,課餘之暇,熱心協助組織各種活動,其正達到中西文化交流。

 

本院歷史最悠久的學生團體,恐怕要算文史系會、哲教學系會、經濟學系會及商學系會,很可惜有關該等系會的紀錄已散逸無存,詳細情形無從獲睹。我們知道新亞創校之初最先成立的學系是上述四系,其學生組成的系會亦應是最早的系會。

 

至於興趣團體的老大哥要算是「基督徒團契」及「天主教同學會」。國際性之組織則是「世界大學服務分會」(World University Service)。

 

從組織上看,眾多學生團體各自為政,並無一個中心將它們聯繫起來,亦無全校性的學生會。

 

一九六三年,醞釀多年的中文大學正式成立,三院學生希望聯合起來舉辦慶祝活動,因而促使書院學生會的誕生。

 

當時,學校當局對成立一個強有力的學生組織向有戒心,當時的教職員大都來自大陸,對解放前大陸大學學生會多被親共職業學生把持之有切膚之痛,並且認為學生會成立後就會和校方對立,破壞師生融洽相處之道。所以當時籌辦學生會的同學費了不少唇舌,才能說服校方捐棄成見,終於一九六四年批准學生會成立。

 

一九六四年可說是新亞書院學生課外活動的里程碑,隨著學校不斷擴充發展,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學生會的工作也日見繁重。當年籌辦學生會之學生如下:歷史系陳松齡、中文系胡耀輝、經濟系朱炳超、化學系鄭喜釗及社會學系羅玲、聶家璧等。首屆學生會會長由鄭喜釗擔任,聶家璧任評議會議長。

 

學生會成立為學生帶來新氣象,學生會每年改選活動成為校內大事之一。學生會幹事會行責任內閣制,一年一任。評議會負責監察幹事工作(評議會後來改為代表會)。每年十月初掀起競選熱潮,那種熾熱火爆場面和近年之全不投人,冷冷清清場面比較,真有大淵之別。

 

校方統管學生活動單位為訓導處(後改為輔導處)。所有學生組織必須向校方登記註冊,而校方對所有註冊學生團體一視同仁,各團體地位平等。這些年來。各團體間都能和睦相處,絕無互相傾軋情況出現。

 

本院學生團體除學生會、系會和宗教性學生組織之外,尚有由同學自由組合的興趣團體,為數至眾,他們的活動使校園生活平添濃厚的學術和藝術氣息。

 

本院最成功的學生興趣團體要算「國樂會」及「學生社會服務團」。國樂會成立於一九六○年,得到校方及社會人士熱心支持,獲得校方特別分配會址(當時連代表全校學生的新亞學生會也沒有固定會址),添置不少樂器,開辦傳習班及研究班,禮聘本港國樂名家任教,而國樂會瞬即成為本港最具規模的中國傳統音樂專修學校,對於推動本港國樂教育的發展,居功至偉。「國樂會」另一特色是本校老師及眷屬之積極投人,早期錢穆校長及夫人、教務長唐君毅夫人、中文系主任潘重規教授、物理系蘇林官先生等都曾參與該會之傳習班及會務,英文系學生譚汝謙是創辦人之一,多次擔任該會會長。譚博士於一九七五年起回校任教,出任該會顧問,一直關注及協助該會發展會務。

 

「學生社會服務團」由經濟系學生甘偉培在一九六八年創立,甘同學其後更獲選為學生會會長。該團是本院組織最穩定和健全的學生團體之一,即使處於學運低潮時期,仍能維繫到一班志同道合的學生,從事各種事工,造福本港社會。

 

興趣團體之起伏盛衰,亦如天氣之陰晴不定,早期曾蓬勃一時之「國劇社」、「棋會」、「橋牌會」、「釣魚會」等俱因乏人領導而趨於沉寂。「中國文化學會」亦然,該會全盛時期(一九七○年代中期)主辦之學術講座甚為叫座,出版刊物《人文》內容水準更為大專院校之表表者,其中《望道便驚天地寬》(一九七五年)十分暢銷,為該會帶來大量財政盈餘,可惜至七○年代後期因後繼無人而中止活動。

 

有些學生興趣團體一直穩步發展,雖無光芒四射,但是細水長流;「攝影會」、「民歌團」及「天文學會」屬之。「攝影會」歷史相當悠久,擁有黑房及基本儀器設備,「天文學會」於一九七七年創立時,在物理系孫經武同學等不斷努力下,曾成功磨製一具有十二吋半口徑鏡面之天文望遠鏡,為本港業餘天文團體中最大者,當時由於譚汝謙輔導長積極斡旋協助,獲得大學支持,並獲本港光學工業鉅子黃克兢先生資助,向美國訂購一小型天文台裝置該具天文望遠鏡,使新亞成為本港業餘天文研究中心之一。「民歌團」永遠有一班旨趣相近的同學支持,成績相當出眾,晚上圓形廣場是他們活動中心,當年享譽本港樂壇的新秀蔡齡齡、黃凱芹等,曾經是「民歌團」的核心分子,他們學生時代精彩的演繹依然為同學津津樂道。「民歌團」之成立,旨在引發同學對民歌之興趣和認識,藉此增進彼此之友誼,會員有九十五人,除推廣校內民歌風氣外,亦與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學院等互相交流,發展友誼關係,此外之工作,有出版歌集,編訂結他班教材等。

 

「新亞合唱團」的歷史可說是一個傳奇。遠在一九五八年畢業同學會主辦之音樂會中,合唱團便有參加演出,教職員中唐端正先生、周卓懷先生、胡栻先生及黃連先生都是團員。指揮為趙蔚然先生,後來趙先生離職赴美,「合唱團」之活動也告中斷。由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英文系講師顏益群神父(Father Egan),重視合唱團,雅禮教員加入為生力軍,先後公演歌劇「蝴蝶夫人」、「天皇」等,贏得各界好評。一九七四年顏神父退休後,合唱團又告沉寂。及至一九八○年趙蔚然先生重返新聞系任教,又再次將合唱團組織起來。

 

「戲劇學會」亦屬歷史悠久的學生組織。六十年代初期全港大專戲劇比賽, 「新亞劇社」已多吹掄元。最初主將有李金鐘、譚汝謙、潘華棟、雷沅茜等。農圃道時代由於擁有設備完善之禮堂,每年都舉行系際戲劇比賽,吸引大量觀眾捧場,屬校園盛事之一,遷入沙田校舍後,尤其是邵逸夫堂啟用以後,由於設備更臻完善,同學對戲劇之熱誠有增無減。歷年之三院劇比賽,本院成績驕人,即以最初三年計,差不多囊括所有大獎。

 

「國術會」的歷史只有十多年,但屬發展最蓬勃的學生團體之一,可說完全是校董張威麟先生鼎力支持之結果。張校董不但出錢(每歲捐助二萬三千元作教頭酬金),且於每年「夜粥大會」時,必定親力親為,推動武術交流。當年「國術會」每屆舊曆新年必派醒獅隊到大學教職員和學生宿舍拜年,為校園增添不少歡樂氣氛。

 

「工商管理學會」為兼具促進聯誼與學術研究之學生團體,成立於一九七○年,而其間活動從未間斷過。每年舉辦不同活動,包括學術、聯誼、福利、與對外溝通等等。於一九八八年舉辦之「香港百貨業縱橫」是與聯合書院工管系合辦,為學生主辦中少見之大型學術活動。

 

最後要介紹三個宿生會:知行、學思、志文。顧名思義,它們的服務對象就是住在宿舍的同學。宿生會除了設立小賣部為宿生提供方便外,更不時舉辦各類活動,促進宿生間感情。由於本院有一半同學住在宿舍,宿舍生活之重要性,已獲各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