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二年春‧夏

音樂合作研究與交流 音樂系於一九九一年接辦聯合國「國際傳統音樂會世 界會議」,為世界各地學者,特別是內地音樂學者提供 接觸國際學術界的場合,了解最新的音樂動態、研究方 法、理論和概念。 該系曹本冶敎授説,學系與內地學者合作,開展道 敎音樂和民間信仰儀式音樂兩項大型研究,由香港學者 負責理論方法和架構策劃及監控研究水準;內地學者則 協助搜集資料及田野考察等工作。內地學者可透過這種 合作方式不斷更新其研究方法,認識嶄新的概念,提高 水準。道敎音樂研究小組已出版了一套共二十一冊的叢 書,而民間信仰儀式音樂小組則已完成一百萬字的專 著,預計可於本年九月出版。 系 主 任 陳 永 華 教 授 説 : 「 我 們 有 齊 備 的 全 國 音 樂 期 刊 如 由 一 九 五 一 年 出 版 的 《 人 民 音 樂 》 , 以 及 文 革 時 期 的 音 樂 聲 響 資 料 , 又 搜 羅 了 古 今 中 外 的 樂 器 如 爪 哇 及 日 韓 樂 器 等 , 還 有 連 內 地 音 樂 學 院 也 沒 有 的 編 鐘 和 編 磬 。 」 曹本冶敎授(中)與內地研究員於青海進行田野考察 余少華敎授(右)與內地研究生示範演奏編磬 而內地音樂學院的資源有限,且過去只著重西方浪漫派音樂,因此對中大音樂系的運作、管理方 式、書籍和音響藏品,以及編目制度很感興趣,不時前來參觀。 促進課程改革 九十年代以前,內地的學校均使用同一套課程和敎材,及後才有不同的敎材版本。本校敎育 學院以其經驗、專才及對敎改的熱忱,多方面協助內地改革敎育課程。 一九九三年,敎育學院開香港專上學院先河,投得價值七百萬港元,為期年半的敎育顧問合 同,為江蘇常州、湖北沙市和河南洛陽三市再培訓一千名敎師及中級敎育行政人員。合同提案由 敎育學院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擬定,活動包括舉辦現代敎育理論研討會,到歐、美、新加坡、香 港等地考察,以及在香港開展有關敎育圖書館、敎育電視和資訊科技等的培訓計劃。本校與英、 美、新加坡及內地著名院校共派出一百二十多名專家,主持培訓工作。 一九九九年,課程與敎學學系黃顯華敎授在深圳大 學籌辦內地首個課程理論研討會,廣邀二十多名全國著 名師範大學的課程發展專家,探索廿一世紀的課程結 構,並引發翌年在北京召開第二屆兩岸三地課程發展研 討會,比較研究三地的義務敎育,從課程的設計、政 策、實施、評鑑等角度,檢視三地的課程改革及困難。 研討會自此成為每年的聚會:二零零一 年在台北召開,研討以學校為本位的課 程發展;第四屆則在香港舉行,主題為 課程統整。 黃顯華敎授(前排中)推動內地的課程理論研討 9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