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出来的钉子—林美恩(10 MDiv)

第52期校友专访—2017年5月号

はじめまして、林美恩と申します(初次见面,我是林美恩!)

林美恩,2010年神道学硕士课程毕业,现为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及美国联合卫理公会的外派差遣员,受差派到日本宣教。2013年4月起,她开始在日本基督教团冈本教会服侍。2017年2月开始,她转换到日本基督教团神户圣爱教会事奉,专责教会及教区的青少年事工,亦有机会参与支援福岛受灾者的事工,并与其他国家的教会一同推广反核的信息。

美恩本科攻读职业治疗。毕业後两年,於循道卫理沙田堂任职宣教幹事。後来入读本院,於2010年神道学硕士课程毕业。为增加宣教经验,她曾到台湾长老教会大光教会、日本奈良国际基督教中心实习,及到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澳门堂及社会服务中心作差前训练,也曾到韩国监理教大学作交换生一年。

日本宣教

自小在基督教家庭长大的美恩,爸爸来自筲箕湾潮语浸信会,妈妈来自循道卫理联合教会。自幼已洗礼的美恩,小学时代的教会生活不愉快,升中学时,她就没有上教会了,後来辗转到循道卫理爱华村堂参加少年主日学,重新回到教会。1997年接受坚信礼後,开始参加青年团契,升读大学时担任中学生团契导师和参与敬拜队事奉,逐步投入教会生活,也萌生全职事奉的念头。

出る杭は打たれる(突出来的钉子会被锤下去!)

大学毕业後两年,美恩到循道卫理沙田堂任职宣教幹事,正式开始全职事奉。「那时,偶然看到会讯中一篇在日宣教士的分享,文章提及某调查结果显示,有两成以上的受访者对基督教有兴趣,但日本的基督徒人口却不足总体的百分之一。这可能是因为日本人都避免做『突出来的钉子』吧。」美恩提及,日本有句谚语「出る杭は打たれる」,这可显示出一点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着重群体精神,故此大多避免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例如:接触基督教,以免成为非基督徒中间那「突出来的钉子」。

巧妙安排

「日本宣教的需要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在教会宣教幹事训练中,美恩认识到一位来自其他教会,已在日本短宣一年而回港的宣教幹事。她参加前往日本的短宣体验团,在日本东京进行街头宗教问卷调查,以了解日本人对宗教及基督教的看法,又到日本的教会参与崇拜。

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美恩感受到日本民族的「距离感」。「有关日本的文化、社会及宗教等问题,他们都乐意回答。但一触及个人层面的问题,日本人都会以各种理由礼貌地脱身。」美恩对此大惑不解,她也发现在日本教会的崇拜中,很少看见年青人,中年会友也寥寥可数,教会老化的问题很严重。凡此种种,美恩似乎看到日本教会年青一代的孤单和无力感,也会影响年青人到教会参加聚会,於是,美恩向上主立志要服侍日本年青基督徒,并要成为他们的同行者。

美恩和年青人打成一片,上图是和他们往兵库县北部品嚐长脚蟹的一次火锅聚会。
美恩和年青人打成一片,上图是和他们往兵库县北部品嚐长脚蟹的一次火锅聚会。

初到贵境

初到日本的美恩,对当地语言、文化、风俗都未能掌握。「很多时候,我都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可以说不知道自己有什麽不明白,也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去发问。」美恩眼中的日本人非常礼貌,为了不伤害大家的感情,很多时候,他们都不直接指出问题。所以,即使美恩做得不恰当,他们也大多选择沉默。

当美恩的身分要由客人过渡成日本人的宣教师时,则经过了一段不短的「检疫期」。「日本人很好客,对客人亦很友善,把他们照顾得很周到。」但身分要由客人成为一份子的时候,美恩却感到有点挫败:「日本人会跟你客客气气地相交,到了一个令他们安心的阶段,才会真正接纳你成为他们的一份子,这可以是两三年或者更多的时间。」面对「检疫期」,美恩鼓励自己:「努力克服,耐心等候!」

面对寂寞

一个人在异乡,家人和朋友都不在身边,美恩可有感到寂寞?「我懂得如何分辨「闷」和「寂寞」。初来日本时工作量不多,常感到「闷」,我会看书、「煲」剧、做运动、下厨、吃东西等等解闷;但「闷」的时候,若想找个朋友陪的话就不太容易,这个状态我才会称为『寂寞』。」面对寂寞,美恩也有妙法:「跟香港朋友whatsapp、默想、祷告或早点睡吧。」

美恩也常常想起那出生不久便因被希律追杀而逃难至埃及的小小耶稣。那无助的小耶稣令美恩想起自己。「在香港我不费吹灰之力能做的事,在日本就像婴儿一样要重新学习。主耶稣降世成人也经历许多不便,希律的追杀就像我遇见那生气得像要杀人的上司。」面对孤单和无助时,美恩有时也会埋怨:「小小耶稣还有约瑟和马利亚在身边,却没有人在我身边陪伴我。是我太迟钝,未能察觉上主的供应?还是太善忘,不记得上主及时的帮助?上主对我总是沉默的。」

学习理解那个N

「人总会期望其他人或上帝以合我们意的方式回应自己,结局不似预期则令人失望。」在日本,美恩即使以同样的努力,也不能达到同样效果,她开始放下自己的期望,这恰恰是认识和了解日本人的反应和思维的第一步。「当放下期待时,我彷彿感受到他们的沉默背後的千言万语。」

「在香港推展事工,决定好时、地、人、资源等因素便可,在日本,他们总有N样(编按:很多)因素要考虑,我仍然在学习如何理解那个N。」美恩口中的放下期待是她深谙在香港成长的她跟日本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和风俗,合作可以互补长短,从而发现上主更丰盛的恩典。「要达到这理想,我学会而且仍然在学习如何在失望中保持盼望,不会因反应未如理想而否定上主和自己的工作。」

宣教工作的难题

美恩眼中的日本人能瞻前顾後,分析独到和透彻,在工作进行前会作精密计算,并作好最坏打算及準备相应措施,若行动则必定会是万全之策。「所以,博多站出现地陷时没有人受伤,一周内回复原状。」美恩对此甚是欣赏。在问题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当然是日本人独有的能力,但同时却令决策变得相对缓慢,确实有时也令美恩感到无奈。

2017年2月,美恩到新职场事奉。盛放的樱花像是在欢迎着她一样,令她非常雀跃。
2017年2月,美恩到新职场事奉。盛放的樱花像是在欢迎着她一样,令她非常雀跃。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灯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要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把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5)这是美恩一向所受的教导。但日本社会对宗教组织普遍存疑,有些教会为免引人反感而避免作公开的见證,也令美恩无所适从。「我期望可鼓励他们发挥所长,在他们国家作出适合其社会和文化的见證。」

未来,日本教会将经历青黄不接的问题;老龄化的教会总是把年青人看成劳动力,把教会的工作逐渐交託年青人协助完成。年青一代的信徒在未有足够归属感的时候接力,实是一项挑战。「教会也要学习如何放下各种固有规则,为年青人营造属於他们的信仰实践空间。」美恩希望能在日本教会作青年人的同行者。

我来自崇基

「很多人一想起宣教,就联想起到基督徒人数较少的地区宣教,或建立教会,例如:前往佛教国家或穆斯林国家。对我来说,到堂会服侍年青人,参与照顾来自福岛受辐射影响的小朋友,让他们在神户过个开心暑假,参与反核会议等等也是宣教的一种。」美恩认真地指出。「我来自崇基神学院,母校对社会议题和公义的关注对我影响很深。我曾上有关亚洲神学的课,当中涉猎其他亚洲地区的教会和神学家,会关注社会中弱小,并和受欺压的人同行,我希望我的宣教工作也能如此。」在崇基学习圣经的解读方法和历史研究的方法,令她受用不少;神学涉及的领域很广阔,令她感到宣教的实践可以有不一样体现,也可以更贴近社会。美恩也特别提及,来自瑞士的白德培教授(Tobias Brandner)千里迢迢,离乡别井,学懂广东话,於香港牧养囚友,教授神学,是她在宣教工作上的最佳榜样。

经过一段不短的「检疫期」,美恩开始渐渐融入日本教会。「对怎样的人,我就作怎样的人。」美恩深信上主能够以不同的形式使用到日本宣教的人,她开放自己,花不少功夫去理解日本人,去感受和认识那微妙「距离感」背後的千丝万缕,直至他们安心让她成为一份子。

访问/整理: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