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崇基精神——庞君华 (’92 B.D.; ’00 M.Theol.)

第78期校友专访——2023年11月号

庞君华获邀于不同大学讲课,上图摄于中原大学讲课时,讲题为「传统崇拜与现代牧养」。
庞君华获邀于不同大学讲课,上图摄于中原大学讲课时,讲题为「传统崇拜与现代牧养」。

庞君华于199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组神道学学士 (B.D.),后再于2000年完成神学硕士课程 (M.Theol.);1996年至1999年间,他担任香港基督教中国文化宗教研究社副社长,及神学期刊《景风》的执行编辑和景风丛书主编。1999年,他返台回到其母会,台湾卫理公会投入牧职事奉,返台后即着手开拓教会,初时成立卫兰团契,继于2001年起在台北城中教会牧会至2019,期间曾兼任卫理神学研究院代理院长、卫理门徒培育中心主任,及卫理公会牧职会长;2019年,他更获选为台湾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会督,直至2022年5月卸任。2022年10月届龄退休后,现仍于卫理神学院担任实践神学、卫理宗信仰与传统、及灵命关顾等课程讲师,并主持该校宣教与牧养中心推动现代牧职的推广与培育工作。

宜人.崇基校园

庞君华牧师生于香港,后往台湾读书和事奉。八十年代,庞君华于投入台湾校园福音团契,从事学生福音工作,先后于团契部及文字部服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并被此处深深吸引,更有机会阅读到崇基神学组老师为面对香港而作的神学反省著作《吐露港神学丛书》,从与杨牧谷牧师交谈中得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组也提供神学课程,让他感到意外且惊奇。他渴望回到出生地─香港,并在这个美丽的崇基校园进修神学,并借此机会常探望香港的家人。

「在申请过程中,我不断地为此祷告。」庞君华写信向杨牧师表达了希望在崇基读神学的愿望,并请他代转交给时任神学组主任陈佐才牧师,获得了面试的机会。他笑言:「当时我模拟了不少面试题目,谁料面试完毕了也没有被问及有关于呼召的问题…」。当时,陈牧师回应说:「呼召不仅宣诸于口,行动和成果也是其中的重要指标。(若能来就读,一年后大概就可以看出你是否有呼召)」多年后回想,庞君华感到这答案特别有意思。

幸会.良师益友

「在过去保守的教会环境,我曾偷偷读过卢云神父的书,感到如获至宝。令人兴奋的是,在陈佐才牧师的课堂上却公开讨论这位天主教的作家的著作。部分同学也很惊奇来自保守背景的我对他的书竟如此熟悉。」入读崇基前,他已对卢云神父的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对牧养神学科最感兴趣,如何把心灵、灵性发展和牧养连系,都成为他开启师生对话的钥匙。

「沈宣仁教授、陈佐才牧师和江大惠老师都不是我过去想像中的『那种』型态的基督徒。沈教授是性情中人,课堂精彩,极受学生爱戴;陈牧师很关心同学,为鼓励同学健身及参与晨泳,他还请参与的同学们吃早点;记得返台多年后,有一天江Sir竟然出现在我牧养的教堂,上讲台前一眼看见台下老师到访,突然一阵紧张,后来得知老师与师母是来看看大病初愈的我。记得当时他说:『讲道还算有逻辑,所以头脑并没有因生病坏掉』……」从老师们身上,庞君华感到受益匪浅。「李炽昌教授的旧约课程,每年总有一两个学生读后感到极大震撼,但我个人来说,却是得到很大的帮助,从此看圣经像是如立体的一般,份外丰富;神学组主任周天和牧师很关心学生,生活十分纪律,每天早晨都风雨不改地来到办公室,匆忙下车后,就在办公室门口放下公事包,练起太极拳;他的太极别树一格,动作很快,迅速完成后就立即回办公事工作,不浪费时间;吴利明教授介绍教会历史时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谈到近代中国的教会人物,让我重新认识到华人基督徒在不同情势下,所作出不同的信仰实践方式。」

左起:陈崇荣(已故)、邢福增、庞君华(右)皆来自循道卫理教会,识于微时。
左起:陈崇荣(已故)、邢福增、庞君华(右)皆来自循道卫理教会,识于微时。

「崇基的师生都很特别。」庞君华笑言这是一群他在台湾从未遇到过的人。「一起上课的同学中有宗教系并非计划从事牧职的学生,也有神学组当中堂会派来进修,准备进入牧职的同学;相对于已婚三十多岁的我,他们都很年轻。」想起这些同学们,他都忍不住笑起来。「初次看到有些同学穿着拖鞋来上课,与我的想像的神学生不太一样;能够有机会深入认识他们,知悉各年龄层同学的人生经历,信仰或教会背景,也突显了崇基是容纳、尊重各种不同的想法或信仰立场的;当然,每个人也有责任陈明和辩护自己的信仰立场。」这种讨论的氛围让庞君华感到终身受益。

共谱.香港故事

庞君华庆幸自己能在崇基遇到良师益友,也参与了不少特别的事工。当年为庆祝沈宣仁教授六十大寿,作为学生会职员的他更和同学、校友们发起搜集沈教授不同类型的著述,及后由出版社编译成《三十年来情与理》一书。在香港攻读神学及工作的十二年间,他经历了基本法起草,八九民运时期,九七回归等香港的重要时刻,一同见证师生们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心。在宗文社任职期间与「当时有八个基督教的团体,包括基督教妇女协会、《时代论坛》、香港基督徒学生活动、基督徒学生运动、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香港基督徒学会、工业委员会…等成立『七一连线』以回应过渡时期香港的变化与观察。此外也特别为九七年的七月一日当天举办了一次公开的崇拜,主题为「我们相信、但是我们怕…」。在这段过渡的期间,宗文社也与基督徒学会、论坛报…等合办了名为「香港人讲的香港故事」的座谈与活动,希望借此机会由香港人自己诉说自己的身份和历史。该活动每次的完整讨论都刊登在《明报》的副刊〈世纪〉版。

「我在香港的后期,也有机会曾在宗教系和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担当研究助理,后来转任于宗文社从事社务行政及担任编辑工作,更在不同场合学习如何推动文化和宗教对话,如何举办社会活动等等,这些都是进修神学以外的经历,让我意外地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谈及此,庞君华对于在香港,特别是在崇基的这段生活,流露出难以抹灭的缅怀之情。

竭力.实践所学

作为神学教育者,庞君华希望能发扬在崇基时的神学教育精神,培养出有识见的仆人,能在时代的处境中,有深刻的信仰反省,勇于表达自己的信仰,活出所坚持的信念,承担基督牧养群羊的托付。作为牧者,他希望自己能忠于基督的托付,在各样环境中引领会众,「内寻灵性深度、外展生活服务」。透过崇拜与牧养关顾,使教会的会友能在深度灵性的基础上,共同使教会在所处的时代中能有力地见证基督对世人的关爱。

摄于会督就职礼
摄于会督就职礼
发扬.崇基精神

在崇基十二年,庞君华认为是人生计划中的意外,但也是上帝的祝福,为他往后二十多年的服事奠下了稳固基础。「当时的台湾相对香港而言比较封闭,而香港比较开放和自由,两地感觉截然不同。」回到台湾事奉至今转眼已23年,期间经历了台湾多个时局的变迁。他深感过去崇基展示如何把信仰和环境、文化和社会关联起来,这使他对信仰实践的视野更宽更广。

「在牧养的过程中,引领信徒与上主有深入的关系,陪伴他们倚靠圣灵生命逐渐成长。此外,传福音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教会壮大,因为福音不仅能使我们生命得到更新,更是能使我们立志与上主合作一同更新、圣化上主所造的世界。因此对于社会公义、生态的保育和文化的使命等等课题,都应该得到基督徒的关切,作为信仰实践中重要一环,这样福音才能在我们的土壤中生根。我想这是我在崇基神学院时所领会到最重要的精神。」

(访问、撰稿: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