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精神:一個崇基神學人的體會

第54期專題文章—2017年11月號

葉菁華
本院副院長(研究及出版)、副教授

今年適逢教會改革運動(Reformation)五百周年,各地教會皆有特別紀念活動。大部份基督教[1]宗派皆用「紀念」(commemorate)而非慶祝(celebrate),因為改革運動一方面促成了這些宗派的誕生,另一方面也啟動了西方教會的分裂: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彼此敵對,甚至曾多番互相廝殺。遠至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 (1618–1648),近至二十世紀北愛爾蘭的暴力衝突,皆是慘痛例子。基督教本身也進一步分裂為不同宗派、不同教會。教會之間彼此批評,甚至建制教會迫害新興教派,屢見不鮮。二十世紀興起的普世教會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在信仰與教制、社會參與、普世宣教等方面推動教會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承認,以至對話和合作,已見一定成果。改革運動時期最早出現的對立陣營,即天主教與信義宗,於1999年10月31日在德國奧斯堡(Augsburg)簽署《稱義教義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簡稱JDDJ),表達了雙方對此重要教義的廣泛共識及各自的著重點。其後,世界循道衛理宗協會(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世界改革宗(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先後於2006年及今年加入簽署該聯合聲明。[2]2013年,為預備今年紀念改革運動五百周年,世界信義宗聯會(World Lutheran Federation)與天主教會宗座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 (Pontifical Council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Unity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共同發表《從衝突到共融》(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表達信義宗與天主教雙方對教會改革運動的歷史、對路德的神學、以及對教會合一的共同理解。[3]天主教和信義宗代表在該書前言中提及,「十六世紀時,基督徒為追求真理,反而導致西方基督教會失去合一,是為教會歷史上黑暗的一頁。時至二零一七年,我們必須共開地承認,我們都在基督面前犯了錯,破壞了教會的合一。」[4]該書也明確表達對雙方過往的過犯感到愧疚,這些過犯包括曲解、諷刺對方,違反不可作假見證的誡命,甚至故意加劇衝突。[5]

合一之旅

從以上可見,促進合一是紀念改革運動五百周年的重要主題。為此,基督教協進會與天主教香港教區舉辦了史無前例的「合一之旅」:來自天主教、聖公會、崇真會、信義會、路德會、中華基督教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救世軍的代表(當中既有神職人員,也有信徒領袖),於5月28日至6月8日,到德國及意大利多個地方,參觀改革運動歷史上重要的教堂或其他地方,並與當地參與合一運動的教會組織代表交流,也有機會獲教宗方濟各短暫接見。旅途上大家一同崇拜、禱告、唱詩、分享聖餐及愛筵,也有不少機會彼此溝通、互相學習。感謝循道衛理聯合教會,讓我得以參與這個旅程,親身踏足教會歷史重要地點,包括在威登堡(Wittenberg)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的「城堡教堂」(諸聖堂)及被譽為「改革運動母堂」的「城市教堂」(聖馬利亞堂)(路德經常在此講道、以德語施行的聖餐亦在此開始);在奧斯堡(Augsburg)信義宗與天主教簽署《稱義教義聯合聲明》的聖安娜教堂;舉行特倫託會議(Council of Trent)的教堂;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殿、聖彼得廣場及舉行教宗選舉的西斯汀教堂等,讓我彷彿走進教會史現場。更感謝上帝,讓我藉此加深了解各教會傳統,並體會合一運動的可貴,包括令我更欣賞和珍惜我服侍上主的地方──崇基學院神學院。

教宗方濟各6月7日在聖彼得廣場的週三講道後接見香港教會「合一之旅」團友。

本年9月28日上午「合一的展望」的研討會中,講者之一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蒲錦昌牧師提議天主教與基督教共同出版一些小冊子,以澄清一些人的共同誤解,讓人認識兩者是在合一中的教會,而非兩個敵對的宗教。在場的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鄺保羅大主教補充說,關鍵在於神學院如何教導學生;我深感認同。信徒的合一意識,往往取決於教牧同工的教導;而教牧同工的合一意識,則往往取決於神學院的教導;而神學院的教導,跟神學院的辦學教會的精神及所繼承的傳統甚有關係。

崇基的合一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以下簡稱本院)的歷史,跟崇基學院密不可分。崇基學院由多個宗派教會(包括中華基督教會、循道公會、衛理公會、聖公會、崇真會、信義會、潮語浸信會)秉承在國內興辦基督教大學的精神在1951年創辦,聖公會何明華會督是主要發起人和創辦者之一。[6]崇基學院於1959年已有神學及宗教教育系。當年崇基學院凌道揚院長呼籲各教會選派學生就讀;中華基督教會便選派了五人。為讓不同程度的學生也有機會接受神學訓練,幾個有份創辦崇基學院的宗派教會於1963年在中華基督教會開設的香港神學院的基礎上開辦崇基神學院,數年後崇真會的樂育神學院亦併入。至1968年,崇基神學院加入已為香港中文大學成員書院的崇基學院,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7]至2004年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五旬節聖潔會於2009年加入成為支持宗派。

本港有不少神學院校,但只有本院是唯一由不同神學傳統的宗派教會合辦的神學院,而這些教會所繼承的傳統正是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傳統。在此傳統下的數個宗派合辦神學院,致力實踐互相尊重、彼此欣賞、求同存異、互為肢體、分享資源的合一精神。基於這種精神,宗派教會跳出自身的框框,為著在地上展現獨一、神聖、大公、使徒所傳的教會共同努力。事實上,合辦本院的教會本身已經有或可以有神學院校,但基於合一精神和神學教育的理想,不會堅持自辦宗派的神學院校,而希望匯聚各教會的力量,提供更好的神學教育,所以樂意與其他教會合辦崇基神學院。換言之,本院正是教會實踐合一精神的美好成果。為到胸襟廣闊、目光遠大、珍惜合一的教會先賢,我們要感謝上帝,而他們秉持的合一精神一直貫徹,成為本院的核心價值。

因此,本院同學在學習、崇拜和團契生活等各方面皆受合一精神薰陶。本院的教學不會偏重某一教會傳統或推崇某一神學派別,而是讓同學認真認識不同傳統及派別,以求各人在自己的教會傳統及神學派別的基礎上進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神學道學士及神學道學碩士課程必修的兩科系統神學而言,無論指定閱讀資料以及我在課堂上的講授,皆涉及不同年代(由教父時代至當代)、不同地方、不同教會傳統、不同神學派別的作者。至於為信徒而設的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的必修科「基督教研究的方法與範式」,我透過講論基督宗教多個範式,讓同學認識歷代主要教會傳統和神學派別,亦要求同學到一間跟自己教會傳統差異甚大的教會參與崇拜,實地考察後提交報告。其他老師的教學同樣貫徹此普世合一精神。此外,本院科目包括「普世教會學」(ecumenics),主要由在這方面素有研究的老師白德培牧師任教;新近加入本院老師同工團隊的王曉靜博士,其即將出版的博士論文正是研究二十世紀初中國教會合一運動。

普世教會合一精神也貫徹於本院崇拜和團契生活。周四晚會是崇基學院神學院學生會負責的,每次崇拜的程序皆有不同,嘗試採納不同的傳統(由聖公宗至福音堂的傳統皆有),也會邀請不同宗派的牧者主持崇拜、講道、施聖餐,以及介紹該宗派的崇拜禮儀和神學傳統。來自不同教會傳統的同學在周四晚會、宿舍生活,以至課堂內外的時間,皆有不少交流、討論、分享、祈禱的機會。一同學習一同生活的神學生,將來成為不同教會的牧者和領袖,有助促進教會的彼此合一。

羅馬的瑞典教會主任牧師在當地信義會基督堂舉行聖餐崇拜後,與參與「合一之旅」的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代表合照。左起為黃惠嫦牧師(94BD)、Rev. Per Edler、王澤堂牧師(09MDiv)、葉菁華教授(95MDiv)。
一些挑戰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精神也會帶來一些挑戰。由於此精神容納信徒群體內對聖經、對信仰傳統的不同詮釋,也對不同的倫理與政治立場盡量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並且也關顧弱勢的、邊緣的社群,因而往往帶來在神學取向和價值觀上更廣闊的光譜。廣闊的光譜意味著從最保守至最前衛的立場也會存在;本院也有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師生和校友中,既有捍衛傳統家庭價值者,也有支持性小眾權益者;既有建制派政黨的參政者,也有民主派政黨的參政者。由於教會和社會的主流以中間偏向保守的人士居多,本院師生和校友中較保守一面的聲音,往往未有受到注視,反而較前衛一面的聲音,往往受到更大的關注,甚至在社交媒體上廣傳開去。因此,不太了解本院的朋友,可能會誤以為本院群體的特色就是開放、前衛、非建制。事實上,本院既然秉承和貫徹普世教會合一精神,本院校友及師生群體必然是既有前衛、開放、非建制的成員,也有傳統、保守、建制的成員,大家可以一同學習、一同崇拜、彼此關顧、互相切磋、互相辯論;這樣才是本院的真正特色。然而這樣說可能引起另一種誤解,就是以為合一精神強調包容,因而便會不重真理、不理是非對錯。其實,合一精神並非不重真理(大學更是探求真理的好地方),只是不會先驗地認為自己一貫持守的立場便是真理,更不會以為自己擁有真理便隨便抨擊別人。耶穌基督才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我們在追隨基督的過程中不斷追尋和認識真理,不是已擁有真理。使徒保羅那種「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腓三13) 的謙卑態度,甚值得我們效法。

昔日多個宗派教會本著合一精神創立崇基學院並藉此提供神學教育,本院因而在歷史傳承、核心價值、教學方式、課程內容,以至崇拜及團契生活等,洋溢合一精神。但願本院師生、校友、教會,以至其他同行者,皆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合一成果,讓這所別具優勢的神學院,更能服侍教會、服侍天國。

威登堡(Wittenberg)「城堡教堂」,相傳路德就在此大門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Footnotes

  1. ^ 本文用「基督教」指Protestantism,「天主教」指Catholicism,而「基督宗教」則指Christianity。
  2. ^ 羅馬天主教會與世界信義宗聯會(World Lutheran Federation)簽署的JDDJ,英文版見於http://www.vatican.va/roman_curia/pontifical_councils/chrstuni/documents/rc_pc_chrstuni_doc_31101999_cath-luth-joint-declaration_en.html。世界循道衛理宗協會(World Methodist Council,簡稱WMC)加入簽署該聲明的聲明,見於http://worldmethodistcouncil.org/resources/ecumenical-dialogues/wmcs-statement-of-assocation-with-the-joint-declaration-of-the-doctrine-of-justification。世界改革宗加入簽署該聲明之聲明,見於 http://wcrc.ch/wp-content/uploads/2017/10/WCRC-Association-to-JDDJ-EN.pdfJDDJ全文聯同WMC的聲明已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共同出版了中譯本,見於http://www.hsscol.org.hk/LIBRARY/JDDJ2014/JDDJ.h.pdf。Justification在天主教譯為「成義」,在基督教譯為「稱義」,反映了各自神學上的著重點,故該中譯本稱JDDJ為《有關成義/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為簡潔起見,justification在本文只譯為「稱義」。
  3. ^ 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Lutheran-Catholic Common Commemoration of the Reformation in 2017,見於https://www.lutheranworld.org/sites/default/files/From%20Conflict%20to%20Communion.pdf。中譯本為《從衝突到共融:2017年信義宗-天主教共同紀念改革運動合一中譯本》,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及天主教香港教區於2017年7月出版,由道聲出版社發行。
  4. ^ 《從衝突到共融》,前言(中譯本頁6)。
  5. ^ 《從衝突到共融》,第五章(中譯本頁180–186)。
  6. ^ 有關何明華會督與崇基學院歷史的關係,見吳青:「何明華及其與中國關係之研究 (1922-1966)」(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8),135-142。此文經修訂後已於今年出版:吳青:《何明華及其與中國關係之研究 (1922-1966)》(杭州:淅江大學出版社,2017)。
  7. ^ 邢福增:「華人神學教育發展史脈絡下的崇基神學」,載李均熊編:《崇基載道.易筋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2015),10-12;陳偉強:「吐露明珠:崇基神學組四十年回顧」,載江大惠編:《崇基神學四十年 (1963-200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2003),48-51;盧龍光:「香港的神學教育:回顧歷史、檢視現況、面對挑戰」,《崇基神學四十年 (1963-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