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中的靚媽—周瑞萍(08 BD)

第53期校友專訪—2017年9月號

「從前,城堡裏住着一個巨人,名叫莫亞。他請了一位女孩羅蘭作他的管家,為他打掃城堡。羅蘭個子很小,但很能幹,把城堡打理得井井有條。漸漸地,莫亞已經習慣了有羅蘭的照顧。羅蘭在家中無聊時會到巨人的書櫃看書,由第一層開始,一本又一本地完成。漸漸地羅蘭由一個小不點,身體慢慢發生了變化,變高了,可以取得第二層的書。再過了一些日子,長高了的羅蘭終於看到了窗口,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勇敢地走出去……」

這是繪本《好好照顧我的花》的故事橋段,也是周瑞萍的故事。

最近,Queenie嘗試揉合繪本分享和生命烘焙
最近,Queenie嘗試揉合繪本分享和生命烘焙
「大女兒幾歲的時候,我們發現她患了大腦麻痹症。」

眼前的Queenie皮膚白晳,樣子清秀賢淑,說話徐疾有致,不慍不火,單憑外貌難以看出原來她已育有三個子女。「大女兒Tiffany一歲時患了大腦痳痺症,影響了雙腳的神經不能受控。」作為母親,Queenie起初根本無法接受這個事實。26 歲結婚的Queenie,婚後隨即放下工作,跟隨丈夫到夏威夷、日本和新加坡升學和工作,生活無憂。對她來說,大女兒未能行走,是人生一個最大的打擊。她用盡方法,透過西醫物理治療、中醫針灸推拿,及各種在香港或國內聲稱對病情有幫助的療程,甚至帶女兒訪尋北京名醫,每天針灸幾百針,卻也無功而還。自此,Tiffany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手術和治療,苦不堪言。「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可不可以拿些什麼來交換?」Queenie用了很多時間和神角力,討價還價,可惜女兒的病並沒有半點進展。第二、第三個孩子出生,Queenie卻沒有作為媽媽應有的興奮、喜悅和期待,反而充滿恐懼。「我擔心孩子是否健全,從懷孕到生產一刻都未曾真正放鬆。」Queenie坦言當時心內都對上帝充滿不解和憤恨。

讀書令Queenie認識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讀書令Queenie認識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年屆四十歲,除了作為陳太,三個兒女的媽媽的身分以外,周瑞萍究竟還是什麼呢?」

2002年,Queenie年屆四十歲,人生到了樽頸位,希望在各方面尋求突破。「教會的二手信仰好像再不能承托我;有時會想,當孩子向人提及母親的時候,除了會提及我為他們照顧起居飲食,還有什麼呢?我自己的生命又是怎樣的呢?我的人生又如何走下去呢?」帶着這堆問題,她選擇了攻讀神學。擔任家庭主婦多年的她,反覆思量,最後下定決心於崇基神學院攻讀。「我丈夫還去找前院長盧龍光牧師傾談,最終放心鼓勵讓我來報名。就這樣,我在崇基展開了五年的神學生活。」讀神學的日子,Queenie在不斷蛻變。一直以來,在她心目中,丈夫是能幹的,自己只是小女人,沒什麼學識。但她終於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回到校園的第一年,他拿了最佳神學生獎,還取得獎學金,「在知識的海洋裏,我享受並浸淫其中。」過程中,丈夫身兼母職,給她無限支持,包括代替Queenie 陪女兒前往醫院覆診,出席孩子家長會,假期陪伴孩子們玩耍,好讓我專心做功課。「過去,你陪我到處走,讓我能安心進修,發展事業,現在你儘管出去充實自己。」丈夫的支持成為她讀神學的最大動力和後盾。五年來,Queenie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學們更打趣把定期聚會稱為「靚媽會」。

校園生活令Queenie難忘
校園生活令Queenie難忘
「乖乖的老婆從此會因討論功課夜歸,丈夫睡在床上等待太太歸來。」

五年來,靚媽如同脫胎換骨。蛻變的過程中,曾深表支持的丈夫看在眼裏,也有不是味兒的時候。「乖乖的老婆從此會因討論功課夜歸,丈夫只能在床上等待太太歸來。」Queenie對丈夫的反應表示理解。這個本應在家依偎在丈夫身邊,聽着他講外面世界有多精采的小女人,現在會和朋友交流,喝紅酒,還竟然會挑戰起他來。Queenie的孩子也禁不住問:「讀書這麼辛苦,令你這麼忙碌,為什麼還要去讀?」種種變化令丈夫曾有微言。「但我的丈夫很難得,他珍惜我們之間的婚姻關係。他會去嘗試了解我在讀些什麼,我又把所學習的神學知識和他分享。漸漸地,我們的步伐又近了。」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合,溝通,丈夫接納了這位「煥然一新」的太太。Queenie笑說現時和丈夫多了思想上的交流,話題也豐富了很多;也因為Queenie要重拾書包,子女比以前更獨立了,每天自己學習,收拾書包,完成功課和照顧自己。整個攻讀神學的過程,婦女神學最令Queenie獲益良多,當中所得的成長和滿足感是她作為一個好太太和好母親都未曾經驗過的。「傳統女性以相夫教子作為己任,也作為生命圓滿的指標,但讀神學的經驗令我經歷一個尋找自己,實現自己的過程。」Queenie現時是基督教協進會的性別公義小組成員之一,時而獲邀透過分享繪本,帶出婦女的角色和掙扎;也因着大女兒的經歷,她更清楚傷健人士的難處,也更關注社區內傷健服務和設施,希望能為傷健人士爭取更多的權益。

現時Queenie和Tiffany常獲邀分享繪本或烘焙心得
現時Queenie和Tiffany常獲邀分享繪本或烘焙心得
「我和女兒希望烘培小店能造就更多的人,也能回饋社會。」

大女兒Tiffany因身體的殘疾,偶爾遭到同學的欺凌,讀書成績也平平,中學畢業後出外找工作也有困難。Tiffany曾看過一套日本動畫《春風DoReMi》,希望像那女主角,透過魔法蛋糕和美食,分享快樂和愛給傷心的人。既然Tiffany的興趣是烘焙,作為媽媽的自然義無反顧,鼓勵女兒報讀西廚課程,後在學院做實習工作三年,期間遇到不少困難,媽媽雖感心痛,但仍讓她吃吃苦頭以磨練意志。「後來,看到網上有人賣蛋糕,決定不如讓她試一試,在家做蛋糕透過互聯網售賣。」一開始做的蛋糕並不很美觀和美味,但她很用心,不用添加劑的,技術也越見進步,漸漸地得到顧客的認同。後來,食環署對網店的規管越見嚴格,兩母女萌生了找合法工場繼續經營的構思。

兩母女希望小店能造就更多人以回饋社會
兩母女希望小店能造就更多人以回饋社會

直至2016年6月,於火炭開設烘焙工場。烘焙工場結合了Tiffany的專長,同時實踐基督教信仰和社會工作的理念。Tiffany 是透過烘焙受祝福和重建自信心,Queenie也希望這小小的烘焙店能夠成為連鎖式商店外的另一選擇,本着助人自助發展潛能的人本概念聘用及培訓員工,讓人在工作中重拾樂趣和尊嚴。最後,小店希望透過正確的營商理念,提供優質產品及提供貼身的服務,並於有盈利的情況下回饋社會。

開業年多,烘焙店慢慢上軌道,不單有飲食欄目來訪問,也前往超過十五間中小學分享,進行多次社區和教會服侍,讓年青人透過烘焙,找到自己的興趣,享受當中的過程,也被Tiffany的故事所激勵,尋找自己人生的出路。「生命就像烘焙,烘焙需要有適當的溫度和時間控制,調較適合自己的味道,製作過程需要等待,有時會失敗,須重新再製作;最重要是不要放棄和努力嘗試。人生也是如此。」Queenie和Tiffany一直在摸索烘焙工場的使命,最近的新嘗試是「生命烘焙」,揉合繪本分享和烘培工作坊,將生命教育注入在烘焙歷程中。透過不斷的改良接觸更多的生命。

長高了的Queenie看到了窗口,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勇敢地走了出去,她不只是陳太,也不只是三個兒女的母親,也不只是同學口中那「靚媽」,她的世界已更寬廣,她的生命也更豐盛。

(訪問、撰文: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