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readers, With the launch of e-newsletter CUHK in Focus, CUHKUPDates has retired and this site will no longer be updated. To stay abreast of the University’s latest news, please go to https://focus.cuhk.edu.hk. Thank you.
周日就是雙十一,有網購習慣的朋友想必已蓄勢待發,準備一舉把覬覦良久的心頭好都一一買下吧?對收藏家來說,讓他們這樣血脈賁張的,可能就是各大拍賣會了。在上月完結的蘇富比秋拍,一件「乾隆御製琺瑯彩虞美人題詩盌」瓷碗以1.69億成交,備受矚目。到底琺瑯彩是甚麽呢?又為甚麽會價值連城?
琺瑯彩是一種含有玻璃及金屬氧化物的鮮艷顏料,按施加工藝可分為掐絲琺瑯(cloisonné)、內填琺瑯(champlevé)和畫琺瑯(painted enamel)。掐絲琺瑯出現得最早,一般相信是元朝時從拜占庭帝國傳入,但具體情況難以重構。其製作方法是先以金屬絲在器物表面繞成花紋,形成不同空格,再填入各種顏色的琺瑯料。燒製後彩料會收縮下陷,所以需要不斷重覆步驟直到空格完全填滿,仔細拋光後才告完成,工藝相當繁複。俗稱「景泰藍」的銅胎掐絲琺瑯器就是此工藝最為人熟悉的例子。不過掐絲琺瑯其實除常見的藍色外,也有其它顏色。例如文物館收藏的「大清乾隆年製」款掐絲琺瑯福壽紋高足盤就用了不少明亮的黃色琺瑯彩。
早期的掐絲琺瑯工匠面對兩個主要難題:其一是琺瑯料在燒製時會往下流淌,溢出金絲的圍繞;其二,器表常有稱為「砂眼」的氣孔,影響外觀。據劉良佑研究,針對前者,明代的工匠從瓷釉中得到靈感,成功透過加入氧化鋁減低琺瑯料流動性;至於後者,清代的工匠意識到可能是源於焊接金絲的焊劑和其他顏料雜質等問題,遂研發出以植物膠黏貼金絲、在顏料中減少硼酸鹽或加添瓷土、延長燒製時間以供器表氣體排出等改善方法。
至於內填琺瑯,其實也需要於胎面做出空格以供填入色料,只是其凹處是以壓模或雕刻製作。畫琺瑯則是直接畫上紋飾,與前兩種差異比較大,對彩料流動性、燒造環境等要求也自不同。這種技術於康熙初年才透過歐洲商人和傳教士傳入,首先應用於金屬器上,由廣東率先開始生產,並提供了人員和技術,支持清宮探索畫琺瑯技術。銅胎畫琺瑯成功後,再經過長期的研究,直到康熙末年,畫琺瑯技術才成功應用於與金屬表面特性迥異的瓷胎上,可見琺瑯彩瓷工藝之難度,也解釋了其珍罕之處。
承蒙物理系吳恒亮教授支持文物館的「學科交響」計劃,以上內容曾於UGEB2650材料科學概論課堂上與學生分享。中國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材料科學學生,但製作琺瑯器的工匠們對金屬、陶瓷等材料在物理和化學上的把握實在讓人嘆服不已。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No. 526, Newsletter in Nov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