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報告書》 1985–87
「責任感」與「進取精神」 第廿六屆頒授學位典禮 ( 一 九 八 三 年 十 二 月 八 日 ) 副監督先生、各位校董、各位同事、各位同學: 今天是中文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頒授學位典禮。面對着千多位接受了 中大敎育,即將服務社會的知識靑年,我一方面爲他們的成長感到欣慰, 另一方面也有一種沉重的感覺:因爲畢業生投進社會之後,不僅他們自身 要接受社會的考驗,大學本身也間接地面臨社會的考驗。 大學本來是爲服務社會、改進社會而設立的。大學敎育的得失成敗, 就要由大學師生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來判定。二十年來,中大已經有了差 可自慰的發展和成就,這得歸功於本校的校董、老師、同學和校友們的共 同努力。我特別要向校董會前任主席簡悅强爵士表示衷心的謝意。簡爵士 於一九七一年擔任校董會主席,歷時十一年。當時大學各單位正陸續遷來 這座校園,在他的領導下,大學建立了整合體制,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我 也要感謝現任校董會主席利國偉博士,給我們全力的支持和關懷。我要代 表我的同事、同學和校友,向他們兩位表示我們的敬意。今後大學的繼續 發展,自然仍有賴我們進一步的努力,而本校畢業生的責任尤其重大。 不論就已往或未來講,中大都是以發展學術硏究,培育靑年人才作爲 主要的工作目標。支持這種長期努力的精神動力,就是我們對社會、對文 化生活、對人類前途的責任感。所以,今天我想特別提出「責任感」這個 觀念,說說我對各位畢業同學的期望。 現代世界,由於科技進步迅速,多年來形成了一種偏重知識而忽視人 生態度的風氣。知識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能否認的,可是,人的行爲並不 完全由知識決定。知識只決定人能做甚麼事,並不能決定人要做甚麼事。 人要去做甚麼事,是人生態度問題,或者意向問題。有同樣知識的人,可 能做出很不同的事情,從而對社會和文化發生顯然不同的影響。我們如果 想對人類前途有正面貢獻,能做出有益的事,就必須在求知以外,留意自 己的意志趨向,建立正大的、有建設性的人生態度,來引導自己的行爲。 已往宗敎家注意到人生態度對行爲的重要作用,因此强調信仰。我們今天 不一定都有宗敎信仰,但是仍然應該掌握一定的觀念,爲自己的人生態度, 建立一種形式意義的規範,這樣我們的生活、行爲才會獲得向上發展的動 力。 我所說的「責任感」,就是對人生態度的一種基本規範。我們面對世 24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