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Coverage

  • 元朗鄉村走出半導體封裝之父

    Media: Hong Kong Commercial Daily
    有「現代半導體封裝之父」及「高錕第二」之稱的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2000年獲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頒授院士,2013年獲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他說,美國工程院較注重對社會的影響性,如節省金錢、改善環境等,着重於所做的研究對社會有貢獻;中國工程院除注重工程貢獻外,亦會看重對國家的貢獻,如直接或間接協助國家的工程。擁65項專利 人稱「高錕第二」
  • 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港發展科研勿短視

    Media: Hong Kong Commercial Daily
    去年年底,創新及科技局及港科院相繼成立,科研工作者對其均寄予厚望。最近,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接受本報專訪時直言,過去多年科研經費不足,加上社會存在輕視科研之風,窒礙了香港科研事業的發展,「如果香港不再急起直追,將會失去發展優勢」,發展科研不能短視。
  • 中大生寫app 實戰科學園

    Media: Face
    梁特上月讀《施政報告》時,指政府會預留20億予創科局,資助發展科研,發展手機應用程式將成為年輕人的創業主流。 就讀中大電腦學系的Calvin,透過參與科學園的實習計劃,在文憑試學習app「DSE Wiki」當實習生,負責編寫程式的工作,善用課餘累積寫app經驗,為投身資訊科技界做好準備。
  • 輪流「通頂」包辦製作

    Media: Ta Kung Pao
    團隊隊員多為二至三年級本科生,僅有一名碩士生,大部分是首次製作太陽能車。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他們一手包辦由設計到製作車身、組裝的所有工序,曾在逾30度的正午陽光下測試電池板,在十幾度的室外徒手塗膠水。去年11月全城關注的世界杯「中港大戰」,14位男同學只能在實驗室內觀看,之後繼續「通頂」製作。
  • 中大生研太陽能車 4小時充電

    Media: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中大研發首架太陽能車,只需4小時便能完成充電,並可行走60公里;泊車時更可「變身」,安裝面積與泊車位相若的流動太陽能電池板,爭取時間「曬太陽」,參與研發的同學冀未來可將意念商業化。
  • 中大研太陽能車 充電4小時行60公里

    Media: Sky Post
    中大研發首架太陽能車,只須4小時便能完成充電,並可行走60公里;泊車時更可「變身」,安裝面積與泊車位相若的流動太陽能電池板,爭取時間「曬太陽」,參與研發的同學冀未來可將意念商業化。
  • 曲線吸光 叉電最快 中大研「變形」太陽能車

    Media: Metro Daily
    車輛不但由學生一手設計和裝嵌,其獨有的流線型車身,更令其成為全場「叉電」最快的太陽能車。氣候暖化造成極端天氣,再生能源成為趨勢。中大學生早前憑貌似「蝙蝠車」、可「變身」的太陽能車“TheCUE”,參加機電署及環境局舉辦的太陽能車設計比賽。
  • 中大「The CUE」奪最佳再生能源獎

    Media: Oriental Daily News
    環境局及機電工程署月初舉辦太陽能車比賽,由十四名中大學生製作的太陽能車「TheCUE」,在限時內充電量最高,奪「最佳可再生能源轉換獎」。
  • 中大首架太陽能車奪能源轉換獎

    Media: Sing Tao Daily
    首架由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學生製造的太陽能車「The CUE」,日前在環境局及機電工程署舉辦的「新能源、新世代」太陽能車比賽中,憑着可變形的獨特設計,擊敗其他院校的隊伍,勇奪「最佳可再生能源轉換獎」。製作團隊會不斷改進太陽能車的設計,未來計畫參與更多太陽能車比賽。
  • 盡吸光源 中大太陽能車獲獎

    Media: The Sun
    太陽能車以再生能源推動,是環保的綠色交通工具。中文大學有學生製作一部外形接近一般私家車的太陽能車,且泊位時可以大變身,伸出大大的太陽能板,用盡車位的每一寸空間吸取能源。參與製作的學生希望再改良技術,日後能夠真正投入商業用途。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