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Coverage
-
2021-04-26
台處理出軌事故 顯港軟實力優勢
Media: Sing Tao Daily四月二日台灣花蓮發生嚴重鐵路事故,滿載乘客的火車與從山坡滑下的工程車相撞,造成四十九人死亡,包括年輕的火車司機。台灣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翻看列車的「黑盒」,了解到司機看到工程車時已盡全力煞車。死者已矣,台灣鐵路管理局堅持殉職司機英勇盡責,然而,卻有部分人認為司機若於意外發生之前能及早慢駛,撞擊力便會大大減輕,死傷人數便不會如此慘重。雖然筆者對此評論不盡同意,但這一說法也是當頭棒喝,引發幾個技術問題:為甚麽司機是唯一的把關者?為甚麽到了最後七秒鐘,他才知道前面有失事工程車?這些問題,也值得香港設計運輸糸統的人思考。 -
2021-04-22
AI system ‘rapidly and accurately’ detects Covid
Media: RTHK EnglishThe Chinese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that it says can detect Covid-19 infections in tomography images, computer-generated cross-sections of people's bodies. It says the rapid and accurate system is already being used on the mainland and in Germany. One of the ... -
2021-04-22
中大AI 「驗毒」 40毫秒即知
Media: 文匯報香港中文大學昨日表示,中大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人工智能系統(AI),可快速自動檢測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上的新冠病毒徵狀,準確度高達96%,料可用於診斷、監察治療病情進展及預測治療成效。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助理教授蘇宛彤表示,AI具有明顯的速度優勢。傳統臨床閱片流程上,醫生檢查一個CT影像需時約5分鐘至10分鐘,而AI在40毫秒內即可完成,可提高臨床診斷效率及減省相關人手。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余俊豪則指,現時AI主要收集未變異的病毒數據,相信如未來再有變種病毒相關確診個案,可加入AI系統內 -
2021-03-19
中大工程學院研發水管式摩擦納米發電機 高效收集海洋能
Media: 香港商報網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一款水管式摩擦納米發電機,能夠將多種不規則低頻機械能,包括海浪能量,高效地轉換成電能,為開發「藍色能源」提供嶄新路向。 海洋佔據著地球表面面積約七成,是最大的能量儲存體。科研人員一直致力探索如何充分利用海洋發電,解決世界能源危機及火力發電產生的污染問題。納米發電機是開發機械能發電的關鍵技術之一,它主要分為壓電、摩擦及熱釋電三種,其中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是利用摩擦起電和靜電效應,把兩種材料相互摩擦時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