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Coverage

  • 假新聞內容複雜 機器難代人分析

    Media: HKET Daily
    大數據分析是人工智能背後的核心技術。在現實生活中,人工智能從人類日常生活的數據中學習人類文化,從中進行模仿,達至「機器代人」的目標,例如從市民閱讀報章、雜誌的習慣,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日常興趣、甚至其政治立場等,然後針對性地提供個人化的智能服務。
  • 學校創科教育 與大灣區欠銜接

    Media: Sing Tao Daily
    創新及科技局近年努力推進創科,包括鼓勵政府部門多採用創科方案、推動再工業化、提升中、小學的STEM教育水平,投放更多基礎及應用資源去支持科研等。據悉政府於過去三年付出超過一千億港元,落實多個創科項目,目標之一是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這已成為政府重點政策之一。然而,香港中、小學的STEM教育推廣,與大灣區的香港人才發展似乎互不銜接,若這情況未能盡早改善,香港年輕人未來在大灣區創業、就業的機會便會大打折扣。
  • 中大研納米探針 監察柏金遜病防惡化

    Media: MingPao Daily
    中大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邊黎明、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容永豪及副教授柯亞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一種「多功能納米探針」,可用於監察柏金遜病病情,預防惡化。他們未來將着重改良探針的使用方法,並且負載更為有效的治療劑以達到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最佳效果,提高納米探針的臨牀適用性。
  • 中大研多功能納米探針 助及早檢測柏金遜症

    Media: Sky Post
    柏金遜病是常見的老人病,患者會有震顫等症狀,但多難及早發現。中大工程學院及生物醫學學院近日共同研發1款多功能納米探針,能指示及抑制早期柏金遜病生物標誌物MMP3,有望測出早期柏金遜病,延緩病情惡化。研究結果已於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期刊發表。
  • 多功能納米探針 防柏金遜症惡化

    Media: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中大研究團隊最近研發出一種多功能納米探針,可用來監察柏金遜病進展,有助預防病情進一步惡化。 柏金遜病是一種長者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是由於腦內部分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不能製造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
  • Reaching Towards 2D Memory: Is Magnetic Graphene and Spintronics the Key?

    Media: All About Circuits
    Recent research spurs the prospect of 2D layered materials having the potential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memory and data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Recently, more research has been working towards different dimensions for memory––specifically 2.5D high-bandwidth memory and 3D NAND. Aside from those two dimensions, 2D is also making waves with the concept of spintronics and graphene.
  • 中大夥環電 促進港發展智慧城市 推兩專利技術 提升企業數據防護

    Media: HKET Daily
    中大工程學院領導的科研團隊與中大編碼有限公司(中大編碼)合作,昨共同宣布將其專利技術nEdge和nCloud解決方案推出市場,並由環球全域電訊(HGC環電)為中大編碼提供一站式電訊及信息和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簡稱ICT)管理服務。
  • 大學基礎研究雄厚 發展香港成創科中心 河套可發揮大灣區科技轉移功能

    Media: Master Insight
    香港大學科研基礎好,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香港可發展成創科中心,因為香港科研底氣足實力雄厚人才濟濟,大灣區應建立大灣區研究基金推動研究 。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 中大新技術 液流電池壽命增

    Media: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中大成功研發一款新技術,可大幅提高液流電池壽命,普及大型電網儲能,令液流電池的商業化邁進一大步。相比傳統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的優勢在於安全、電量輸出功率大、設計靈活,適合用於風能、太陽能的電網儲能裝置,以及可快速換電的電動交通工具等。然而,液流電池的能量密度低,成本高,較難應用於大型電網儲能技術。充電後可用15小時 助商業化 
  • 中大工程學院新技術提高液流電池使用壽命

    Media: 香港商報
    香港中文大學指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盧怡君領導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可用於硫基液流電池之新型「電荷增強型離子選擇性膜」;電池在利用新技術和沒有明顯容量衰減下,運作時間提高至逾2千小時、每次充滿電後可持續使用達15小時;而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能源》。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