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成長與天主教社會訓導研究

靈修成長與天主教社會訓導研究

 

本研究主要探討靈修成長與天主教社會訓導的關係。整個研究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理論探索,通過剖析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與天主教教義的相異之處,以突顯在現今社會實踐和履行天主教社會倫理的困難。第二部分為文獻和自傳分析,透過深入分析三位天主教聖人(大德蘭Teresa of Avila、小德蘭Thérèse of Lisieux及德蘭修女Teresa of Calcutta)的自傳和著作中有關靈修成長的描述,具體呈現靈修生活和社會事務參與的關係,亦希望由此展現出一個超性世界觀的視角是如何深切地影響著天主教徒對修德、痛苦和救贖等觀念的理解。

 

 

第一部分  理論探索:天主教社會訓導的靈修基礎

 

美國天主教會在其1998年主教陳述聲明〈分享天主教社會訓導:挑戰和方向〉(Sharing Catholic Social Teachings: Challenges and Directions)的發言中,表達了教會在教育平信徒有關天主教社會訓導方面的目標:「天主教的社會使命必須植根於相應的靈修生活上。在與神的關係中,我們體驗到心靈上的轉化,並且由此懂得真正的彼此相愛,如同天主愛我們一樣。」[1] 生活在一個充滿不公義和苦難的世界裡,天主教徒如何能按照天主教社會訓導去履行其社會使命呢?個人的靈修成長與天主教社會訓導又有著怎樣的關係?

 

當然,沒有信徒會否認天主教社會訓導,是跟個人道德生活或實踐有著緊密的聯繫。但什麼是天主徒的道德生活?梵二以後,天主教會的一大使命是促進社會正義,維護人的尊嚴,以及照顧人類,特別是弱勢社群的基本物質需求。可以這樣說,天主教會成為了推動和維護社會正義的主要組織。但天主教會跟其他類似組織的重要分別,在於其最終目標是指向人類靈魂的救贖上。當中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重點,也在於天主教教義不僅要求信徒行事合乎世俗的道德標準,更要求他們去效法耶穌的言行。天主教社會使命的對象當然是以人為本的,因此,效法聖經裡那位善良撒瑪利亞人的助人行徑,很自然成為了天主教社會倫理的主軸。以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為榜樣而行事,固然合乎人世間的道德標準,同時也實踐了「愛鄰人」此重要誡命。但天主教徒還需要知道有比這更最重要的誡命要遵守的,那就是「愛天主在萬有之上」。這亦是正確理解天主教社會訓導的關鍵。

 

這裡所涉及的「愛」,無論是愛鄰人或愛天主之「愛」,也不能純然從關懷弱者、促進社會正義,以及維護人的尊嚴此等善意的角度來理解,而是要鑲嵌於更廣泛的天主教教義的靈修生活中。這也是理解和實踐天主教社會使命的重要基礎。從事社會行動的天主教徒除了要處理物質世界的事務外,更需要明白拯救自己和他人的靈魂的重要性。本研究所探索的個人靈修成長與天主教社會使命之間的關係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換言之,我們的研究重點不僅在天主教的社會訓導,亦關注訓導裡的靈修基礎,特別是個人的靈修成長的問題。我們亦會探討天主教靈修的本質,特別是那些常被忽視和誤解的地方,並由此去檢視天主教徒的社會使命跟俗世的社會行動的分別。

 

 

第二部分  文獻和自傳分析:聖女大德蘭、聖女小德蘭和聖德蘭修女的靈修成長

 

在眾多天主教聖人文獻中,我們選擇了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聖女小德蘭(St. Thérèse of Lisieux)和聖德蘭修女(St. Teresa of Calcutta)的自傳和作品開展討論。這些罕有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資料,讓我們研究有關德行和靈修實踐的問題,以理解靈修成長在基督徒生活裡的重要性,特別是靈性上的進步對履行天主教社會使命的影響。

 

事實上,要正確地理解聖人的修德歷程並不容易。其中一個主因,是人們經常忽視或誤解了靈修裡一個重要的因素——痛苦。對於傳記作者或一般人來說,他/她們對聖人一生所受的嚴重痛苦,大多以之為一些巨大的逆境,如因信仰而喪失生命,嚴重個人傷亡或長期受迫害或監禁等。然而,天主教靈修傳統所論述的痛苦,並不僅限於這些明顯的巨大的逆境,同時也可以是指一個人在終其一生,為擺脫罪惡和各種陋習的掙扎過程裡所產生的苦難。這是一種持久地自我棄絕的掙扎,也是了解聖人英勇苦難的要點。因此,在閱讀天主教的靈修作品時,特別是聖人的自傳,若能注意文獻裡對痛苦的特殊描述,是有助我們理解天主教靈修傳統裡的要義,這也是本部分分析聖人生平的一個重點。

 

  1.  履行宗教使命前的準備——個人德行的革新: 聖女大德蘭 (St. Teresa of Avila)
    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 在其靈修著作《靈心城堡》(The Interior Castle) 裡提出了一套仔細的靈修學習過程。書裡描述的七座城堡可被視為靈修過程裡所經歷的不同階段。不少人依照大德蘭的指導去修練自己,但很多人就連第一座城堡也不能通過。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於人們對靈修操練的誤解,把《靈心城堡》當作一種自助式的指南。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大德蘭所講述的靈修進程,是建基於她本人在靈修旅途中許多掙扎和痛苦之上。要真切明白大德蘭的教導,天主教徒也需要有相應的經驗和實踐,或起碼有作此等實踐的意向。這尤其包括在修德的過程裡,因著各人與生俱來的缺陷和與罪惡的不斷掙扎所產生的痛苦經歷。

    就本研究而言,這也涉及實踐與理解的關係。我們主要會以天主教靈修傳統的「淨化階段」(Purgtive Stage)來審視大德蘭的靈修進程,特別是從她出生至四十歲這段歲月,當中所展現在成聖之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透過大德蘭的經歷,我們能進一步了解嚴肅實踐天主教的生活方式,能如何逐漸增進個人的德行,使人與天主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並且學習以超性角度履行宗教使命,尤其以愛天主和救贖靈魂為行為的主要動機。

  2. 俗世看不見的救贖事工: 聖女小德蘭 (St. Thérèse of Lisieux)
    相對於大德蘭充滿戲劇性和豐富的人生旅程,聖女小德蘭短暫的二十四年人生似乎是平淡而微不足道的。但在天主教的角度,一個人的聖德,或被視為聖人,並不取決於俗世的成就準則。小德蘭的生活表面看來很簡單,有時甚至給人「幼稚」的感覺。然而,她那看似微細的平淡信仰生活,正展現出天主教最基本和首要的成聖的原則:一、準備承受巨大痛苦;二、時刻注視著超性的事態;三、捨棄自己。[2] 小德蘭的修德方法非常清晰,就是持久地在日常生活裡實踐各種「小犧牲」和愛德的行為。這是所有人都可以冀及的修德途徑。在這部分,我們會特別以小蘭德的自傳和她生命結束時的最後話語,去展現小德蘭如何在一生裡,透過日復一日的「戰鬥」,去消除本性上的各種缺陷,逐步達至完美德行的階段。

  3. 關愛心靈貧窮者: 聖德蘭修女 (St. Teresa of Calcutta)
    德蘭修女的一生深刻地展示出,天主教徒的靈修是如何可以融入社會使命的工作裡,但其本質也經常被人誤解。對德蘭修女來說,天主教的社會使命需要建基於耶穌基督的救贖痛苦之上。她說:「如果沒有痛苦,我們的工作只是社會工作,是非常好和樂於助人的工作,但這不是耶穌基督的工作,不是救贖的一部分。」[3] 換句話說,天主教的社會使命不僅要針對窮人物質上的貧困,更要關注他們靈魂上的救贖。德蘭修女經歷長達五十年的靈修痛苦,又名「黑夜」,突顯了天主教社會使命的一個基本,但往往被忽視的要素: 承受痛苦。在這部分,我們會透過德蘭修女的靈修歷程,突顯個人靈修成長對於理解天主教社會訓導和對執行社會使命的重要性。


[1] U.S. Catholic Bishops, “Sharing Catholic Social Teachings: Challenges and Direction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Catholic Conference of Bishops, 1998), 2.

[2] 里修小德蘭,《聖女小德蘭回憶錄》,張秀亞譯 (台北市: 光啟文化事業,2009),28。

[3] 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 The Revealing Private Writings of the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ed. Brain Kolodiejchukm M.C. (London: Rider, 2008), 220.

Slide image: Nicolas Bertin. Christ Washing the Feet of His Disciples, 1720-1730.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