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除口罩吹奏的口琴隊伍,二十多人的劇社表演,這些課外活動在新冠疫情的籠罩下幾乎無一倖免地遭到煞停。隨著疫情緩和,香港逐漸步向復常之路,政府宣布全港中學自2月起恢復全日面授課堂,樂團和戲社等社團活動陸續回復正常。然而,經歷過疫情的洗禮,隊員們除了要追回過去三年的課外活動進度,還要面對青黃不接、歸屬感下降等問題。
記者|蘇柏軒 編輯|蕭彥寧 攝影|蘇柏軒 蕭彥寧
英皇書院口琴隊是學界數一數二的「常勝軍」,除了在本港獲獎無數外,更曾在2017年世界口琴節中包攬小組合奏的冠、亞、季軍,並獲政府邀請公開表演。疫情前,學校會聘請口琴隊舊生教導現屆成員,依賴團內學生代代傳承。現年大學一年級的口琴隊前隊長Isaac形容:「口琴隊正是以師兄教授師弟的方法,將成就、獎項和技術一代一代傳下來,再經過不斷改良,將口琴隊推向更高峰。」
網上排練音質參差 徒勞無功
然而自2020年起,政府實施限聚令和口罩令,口琴隊的練習頻率大大降低,甚至連與師兄們私下練習的機會也變少。「人人也害怕除口罩,怎聚在一起練琴?」大部分口琴比賽也被迫取消,或改由網上遞交影片參賽。
為防隊員琴技生疏,疫情初期,口琴隊指揮和委員曾召集隊員在Zoom進行練習。但由於線上練習經常出現網絡延誤,音訊品質亦較參差,隊員想同時吹奏一個音節也成問題,「最後發現在Zoom裡面大合奏根本沒可能。」於是Issac只好讓管理不同音階的「音長」與隊員分批練習。有人不滿此安排,指十分耗時,但也別無他法。疫情下,口琴隊無法如常訓練,也不能出國比賽,令不少成員士氣大減,52名成員中更有四人選擇退隊:「寧願玩其他課外活動或者補習,都不想再來口琴隊。」
隨着第五波疫情緩和,中三至中五學生在2022年5月3日起分階段復課,口琴隊終於恢復面對面訓練,但仍要採取一系列防疫措施。校方規定隊員需在每次練習前到檢測站進行核酸檢測,學校亦添置過百塊兩米乘一米的透明隔板,排列成一個個方格,隊員只可在方格中獨立演奏。音樂被隔板層層阻擋,不但令成員與指揮難以交流,亦限制了學生奏樂的活動範圍:「又要有距離,又要見到指揮,真的很難做到。」
缺乏比賽機會 凝聚力大減
儘管現時已無需準備隔板、做核酸檢測等防疫措施,但隊員的實力和士氣已不復從前,Isaac畢業後仍不時回去探望和指導現屆成員,在與導師溝通下發現,高年級隊員本身已被疫情耽誤,出賽經驗較少,難以繼承口琴隊一貫的水平,更遑論帶領低年級同學。他認為歸屬感隨經歷而改變,當他們沒有體驗過刻苦訓練的漫長時光,或一同見證國際級的大舞台,分享以團體身份獲獎的喜悅時,便無法培養共同進退的團結精神。
為支援口琴隊繼續運作,英皇書院音樂科馮老師表示校方一向積極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例如為學生購入無時間上限的Zoom帳戶以作練習平台,讓成員們在家中也能保持訓練,並在疫情後安排更多校內演出機會供低年級成員參與,推動口琴隊加強練習。「其實隊員們本身已有一定程度的基礎,要重拾進度並不難。」導師亦會加強訓練大合奏和小組合奏的表演範疇,增強隊員的團體合作能力和凝聚力。
家中演戲 以玻璃紙代替舞台燈光
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劇社「貔貅世家」的主席Thomas現在就讀中六,中四時曾以導演身份帶領劇社,包攬香港學校戲劇節大大小小的獎項。疫情初期,學校仍允許成員戴口罩進行排練,但不久劇社便因限聚令而暫停所有運作。直到2021年,戲劇節改由網上參賽,學生只好轉為在Zoom進行排練。
「是你陷害我!」當時唸中四的Thomas正為戲劇節的表演排練,練習場地卻不是學校偌大的禮堂,而是家中狹窄的書桌前。他純熟地在電腦鏡頭前切換不同顏色的玻璃紙,模仿不同舞台燈光造成的視覺效果。
十多個成員按不同場景轉換Zoom的背景圖片,輪到有戲份的同學則打開鏡頭,對著螢幕賣力演出,激動的聲線在各自的書房內迴響。本來以打燈為專業的同學,變成電腦上設計背景的技術人員,還要考慮每位演員家中的背景燈光不一致。「變相到現在沒甚麼人懂得實體操作打燈和控制板。」演員在家中自製戲服和道具,與現實中製作戲劇的流程大相逕庭。
經歷兩年多的疫情,今個學年的劇社成員雖然能回復實體排練,但質素和能力始終和前幾屆有點差距,「他們沒有完整經歷過一場戲要怎樣做,參與實體表演時就會力有不逮。」有見及此,學校邀請舊生回來指導現屆成員如何使用燈光、音響儀器等,並讓他們多在不同學校活動中實戰。
從未參與 對校內活動沒概念
除了劇社活動,Thomas和與另一位中六學生Jackie同樣擔當校內領袖訓練計劃的組長。這項計劃一向是學校重點活動,計劃是由高中學長甄選出具領導特質的中二學生,進行為期四年培訓,透過兩次長達六日五夜的訓練營,以及各種義工服務和工作坊,培訓出學生會會長、社長等重要崗位的人選。
以往領袖計劃的面試形式以團隊合作的遊戲為主,考察學生的領導和溝通能力。Jackie指疫情期間改為網上面試,以小組討論來評核學生,只剩下情景題和簡單對答,難以判斷學生是否符合領袖條件。「他們只渴望表現自己的長處,非以團體利益為目的。」到選拔後的實體會面時,有些學生表現害羞,不敢主動與一大群人交流,與面試時的表現有明顯落差。
經歷了兩年空白的校園生活,同學對校內過往大型活動毫無概念,例如中一迎新營、學校開放日等,籌劃活動的學生甚至未曾參與,落實細節時難免出現錯漏,如時間和人手分配,「合作起來就會發現他們思考不夠全面,溝通不足」。Jackie認爲,同學合作時的參與度比以前少,缺少了以團體為重的思維。
負責領袖訓練計劃的何老師認同學生因為長時間上網課,缺乏與人相處的訓練,以致不擅與人溝通。她期望疫情後同學能夠把握機會,投入參與各類課外活動。未來三年,校方希望透過活動後的反思環節,改善同學的溝通和解難能力,成為出色的領袖。
Thomas和Jackie認爲領袖訓練計劃和劇社一樣,要回復到疫情前水準並不難,重點是要對學生有耐心:「中學也只是六年,每隔六年總會有新一批人來,只要將疫情後的成員作新人般看待,慢慢教就得。」Jackie也指出,學校的鼓勵亦是課外活動復常的重要因素。只要學校營造出多元化的校園氛圍,同學便樂於參與。這個學年,學校也有推動學生參與校外音樂會、舉辦嘉年華和市集等不同活動,給予他們更多發展所長的機會。
籌辦百人音樂劇 締造校園回憶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劇社負責人余淑玲老師認為,要激勵學生參與活動,老師的熱誠和關心不可少。她在疫情後籌辦近100人的大型校慶音樂劇,分工上除了幕前表演唱歌和跳舞的演員,幕後團隊也有負責戲本製作、編曲排舞、場刊設計等不同崗位的同學,目的是讓同學有機會獲得更多籌備活動的經驗,增加更多師生相處的中學回憶。
校方主導推動課外活動 平衡發展學術與體藝
面對中學全面復課,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系主任張志強指出,目前學校除了需要迫切追趕過去數年的教學進度,同時亦要加強推廣課外活動,做到全人發展。
他指出,校方的支持和推動在學生發展課外活動上扮演重要角色。經歷三年疫情,學生普遍面臨缺乏溝通、協作能力低下等問題,參與體藝活動正是為了培訓學生的共通能力,特別是針對「創意」、「溝通」、「批判性思考」三大範疇。學校需盡快幫助學生重拾在課外活動上的發展,做到學術和體藝才能的平衡,鼓勵學生尋找相同興趣的友伴一同參加不同社團,使校園體藝活動早日復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