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你活好 死好」——專訪遺物整理師明泰

大學線 明泰 遺物整理

清理凶宅、整理先人遺物、安排喪禮,這些都是明泰的工作,而他只有26歲。明泰輾轉從事過多個工種,共通點都與死亡有關,二十出頭時從病房助理轉職成殮房助理,開設Facebook專頁「明泰弟弟的殮房日記」(現已改名為「明泰」)分享工作見聞。一年後成為殯儀學徒,在殯儀館做堂倌,再自立門戶創立衣紙店「泰記壽紙」,去年更創辦社企「人生事」提供遺宅及遺物整理服務

從病房到殮房,從遺物整理到經歷分享,明泰從不忌諱談論生死議題,坦言希望自己在40歲離世。他更為自己訂製紀念碑,上面寫着「老友 望你活好 死好」。

記者|盧曼盈 編輯|吳碩楠  攝影|吳碩楠、盧曼盈

五年前,明泰因為不滿醫院病房內的人事關係,毅然從病房轉至殮房工作,從此正式踏足殯儀行業。起初入行時他也會疑神疑鬼,首天上班獨自留在殮房,突然聽到擺放遺體的雪櫃發出敲門聲,嚇得他立即拿著鑰匙離開。後來同事提醒他:「如果有下次當然要開門,看看是不是還在生,未死要報警送去急症室!」逐漸適應與死人打交道的工作後,明泰發現自己頗為適合這行:「相對於屍臭味,我更怕的是魚腥味。」初入行時的恐懼也逐漸轉為坦然,只因「行得正,企得正,就不必心驚」。

訪問相約在「泰記壽紙」的辦公室內進行,原定在下午四時的訪問,明泰到傍晚六時才出現。他解釋因有客人的山墳被野豬破壞,需要親自上山一趟處理。明泰從不缺席前線工作,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更一度臨危受命,被母院徵召回去殮房幫忙。明泰坦言,政府提供的待遇並不優厚,但因不想「見死不救」,便回去做短期工。

「死者是無辜的,無薪我亦會回來幫忙。我不是幫你(醫管局),我是幫他們(死者)。」

五代天主教徒 十字架下有香爐

殯殮業內禁忌甚多,記者曾疑惑他叫「明泰」是否因為工作時不便直呼全名,怕有鬼魂跟隨回家?明泰聞言打斷:「黐線啦!」。

「明泰」取自他的英文名Matthew,唐朝景教把Matthew譯為「明泰法王」,他便取了首二字為名。他很喜歡這個名字,於他而言,「明泰」象徵着西洋文化流入華人社會的一種融合,明泰舉例指在羅馬帝國的年代有不少傳教士將道教帶回國,認為當時正是華洋歷史最興盛的時代。明泰十分欣賞這種宗教交流,以及背後的尊重態度,他亦將此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這一行永遠不能只接受世上只有破地獄一種儀式,世界一樣有不同的信仰。」

明泰家族五代都是天主教徒,背負着五代祖輩賦予的信仰,明泰坦言辛苦,認為天主教並不是他最能實踐對世界理解的宗教,很掙扎是否要傳承這信仰到下一代。在明泰的家族祠堂裡,耶穌像旁擺放的是祖先牌,十字架下燃燒著香爐,華人社會的祭祀風俗與天主教的信仰在此融合,「給耶穌上香」是常見情況。明泰笑稱,「耶穌是我的老闆,祖師爺都是我的老闆。」

大學線 紀念碑 殯葬 死亡 明泰
明泰為自己訂製的紀念碑,上面寫着「老友 望你活好 死好」。(受訪者提供)

面對生死難不動容 抽煙即抽離

辦公室內的報告版釘有「請勿吸煙」的告示,吿示上標註「特別老細」。短短兩小時的訪問中,明泰「煙駁煙駁煙」手裏幾乎永遠都拿著煙,吸每一口都很用力,大力的程度彷彿要一口吸完整支。憶起他人生的第一支煙,是剛入職殮房時的社交煙,為了學會行內事就跟著前輩食,慢慢社交煙演變成煙癮,自此煙不離手。

對於明泰,煙是社交,是習慣,亦是安慰。雖然長時間接觸生離死別,但明泰內心仍未麻木,遇上令人痛心的個案也會流淚,只能靠著抽煙去抽離。明泰憶起,曾有一位二十歲、追蹤他專頁的女讀者自縊身亡,在遺書中交托明泰打點身後事。女讀者的父親在殮房認屍時抱着明泰父親哭得撕心裂肺,在旁的明泰見狀亦不禁流淚,便轉身往外面抽煙:「我不太喜歡這種情景,因為我都會流眼淚,但抽一根煙就沒事。」說罷,又點燃了新煙。

大學線 紅萬 吸煙
明泰自言衣袋裡永遠都有盒焦油、尼古丁成分較其他香煙高的「紅萬」隨身。(吳碩楠攝)

從議助工作到遺物整理

明泰自言在2019年後因社會風波身心俱傷,不能再繼續本來在公營機構殮房的工作,幸得人介紹成為了前東區區議員徐子見的議員助理。起初,明泰未能在議助工作中找到個人定位,他只是負責餵飼雀鳥及貓,身無要職。他笑說:「我真的討厭做文職,不喜歡用Excel、Word,我連中文輸入法也不會。」柴灣老區內有不少居民過身,有大量遺物需區議員幫忙處理,明泰認為自己不怕死人的特質能勝任遺物整理工作,自此便開展人生新方向。明泰很感激徐子見的知遇之恩:

「這位老闆教會了我很多……其實我也不當他是老闆,他是我的恩人。」

遺物整理除了收拾出貴重及有紀念價值的遺物,再轉交家屬外,更包括要清潔惡劣的環境。如果死者倒斃於住處,遺體因腐化或會流出血水或其他體液,明泰形容那些環境根本是人無法內進的,因此整理遺物便需要工具幫助。明泰即場如數家珍般展示清潔劑、手套、保護衣、塑膠靴、射燈、俗稱「豬嘴」的防毒面罩、爆破工具、吸屍油的配方粉等各種工具。跟其他整理遺物的人不同,明泰自豪地說自己入死者的家時從不穿保護衣和「豬嘴」,笑言又不是生化現場。

大學線 急救用品 遺物整理裝備
大學線 明泰拿著俗稱「豬嘴」的防毒面具
遺物整理工具包括清潔劑、手套、保護衣、塑膠靴、俗稱「豬嘴」的防毒面具等。(吳碩楠攝)

從遺物整理看時代變遷

雖然工作環境惡劣,但明泰自言享受其中。他認為遺物見證着不同時代及階層的民生:「例如翻看日記就如同觀照他們(死者)一生」。有次明泰翻看一位婆婆的日記,當中提到曾有小朋友因父母無暇照顧,便跑到鄰居家,因為沒有鎖門,所以小朋友能自出自入,但鄰居不會擔心被偷竊。明泰感嘆昔日社會真誠、簡單得多,或許生活質素不及現在,但勝在鄰里情懷深厚。

明泰憶起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有次到中西區的屋邨清理遺物,死者是一名早已喪偶的婆婆。過往清理遺物時,同層的街坊往往會投訴有臭味、有蟲亂爬,對清理現場避之不及;但那次街坊卻熱情地接待明泰及其他工作人員,甚至做飯以慰勞他們,明泰很是不解。後來在收拾的過程中,明泰發現婆婆與街坊的合照,並從街坊口中得悉婆婆生前是一位名校老師,會在工餘時間義務教街坊的子女英文。當時同區的大部分街坊都是外省人,明泰形容是「咕喱世家」,但在婆婆的熱心教導下他們長大後成為了醫生、律師等,成功向上流動,可以說,是婆婆的義教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最後婆婆在域多利亞公眾殮房設靈,儀式一切從簡,惟當日前來上香的街坊不計其數,一般20分鐘的上香時間延長至40分鐘,明泰估計有逾50名街坊到場送別,更有身為社工的街坊向家屬表示,如果在處理婆婆身後事遇上困難,他願意用社工身分提供幫助。諷刺的是,他同期正處理另一個葬禮,先人是位富有的太平紳士,雖然儀式設於殯儀館的大禮堂,場面盛大,但明泰認為其葬禮並不風光,因家族背後有太多恩怨及不和,連送別當日前來的家屬都不齊人。兩者的對比顯然而見,明泰當刻感悟出,「有些人能做到不枉此生,婆婆做到,我亦希望以婆婆為榜樣。」

大學線 上世紀的舊物 遺物
有多名家屬向明泰送贈部分遺物,一些上世紀的舊物,包括印有七位數電話號碼的酒樓紙袋,明泰有意收集更多,作遺物展覽之用。(盧曼盈攝)

冀藉社企支援弱勢 樂意培育釋囚入行

明泰過去以衣紙店名義接下的遺物整理個案大致分為獨居長者、自殺案和凶殺案三種。因明白家屬正面對極大困難,不想雪上加霜,明泰有時候會義務幫忙。到後來工作量及義工數量皆有增長,他便決定帳目分明,去年創立社企「人生事」,專門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免費遺宅及遺物整理服務,希望能藉社企得到更多資源幫助,以社會弱勢階層處理身後事。

現時社企有四名全職同事,兩名負責前線工作,另外兩名則負責推廣生死教育及行政工作。明泰透露,目前正在籌劃遺物展覽,未來會在殯葬及遺物整理上支援非自然死亡的喪親者。在社企的公開招聘中,明泰曾多次表明期望培育低學歷青年及釋囚入行。他表示術業有專攻,入行與學歷及出身無關,之所以強調低學歷青年及釋囚,全因想予受社運影響的青年一個機會。

「就算是釋囚都可以有自己的世界。」

活得好、死得好

 明泰常言:「做人做得好,才會死得好。」在這位年輕人看來,生命不在於長度,而在於經歷。因此,明泰並不想過於長命,活到40歲就剛好可以離世,將事業交付下一代打拼,他只想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在世上。他續指,希望能做到急流勇退,儘管曾為工作披星戴月,但時間一到,還是要放下。

「希望臨走前可以讓人realize(明白)到何謂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