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香港發生了五宗與照顧者相關的倫常慘案。悉心照顧家人,付出最多愛與耐心的照顧者竟反過來弒殺親人,是天大悲劇。照顧者彷彿成為醫療政策欠缺遠見下的犧牲品,照顧責任一旦落在身上,便再難以喘息。照顧者亦是人,但社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怎樣的安全網?
撰文|梁彥諾
提早計劃照顧問題,求助於合適機構,不就避免悲劇發生嗎?筆者來自照顧者家庭,大概明白其他照顧者的窘境——照顧者為了賺錢養家,本來已經身心俱疲;下班後還要忙於照顧家人,每分每秒都在為他們操心。根據社聯2021年發表的調查,受訪照顧者平均每星期需用62個小時履行照顧工作,對在職照顧者而言,等於「返兩份工」。提早計劃?何等奢侈!
明明對家人未來的光景憂心忡忡,卻無暇籌劃,惟有放諸一邊。久而久之,照顧問題成了家中「房間裏的大象」,無人敢提。於是出現惡性循環,長期病患者或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妥善安排照顧者每天繼續疲於奔命,照顧問題變成「計時炸彈」,靜待一天爆發。
事實上,坊間一直批評政府的照顧政策分散且被動,一般照顧者難以完整了解整套制度。即使照顧者有額外心力,也只能瞎子摸象地掌握生活津貼、暫託制度、院舍安排等社福服務。政府於去年施政報告指將於今年設立一站式照顧者資訊網站和支援專線。那麼數十萬名「以老護老」的老年照顧者呢?他們真的會用網站和專線嗎?抑或香港需要的是整合這些五花八門的政策,甚至加強個案管理,讓有需要的家庭不再隱形?
就算退後一步,照顧者真的獲得了這些資訊,政策設定與資源緊絀又是另一道難關。例如,低收入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名額分別為6000個及2500個,卻只得2450人( 40.8%)及1865人(74%) 成功獲得,對比長者與殘疾人士人數,比例奇低。原因是津貼門檻極為嚴苛,重重審查與程序繁複令不少照顧者無法成功申請。又,各類長期院舍的輪候時間以數年計。當中,嚴重弱智人士宿舍輪候時間最長為12.6年;第二為中度弱智人士宿舍,要等12年。「等到死」亦不足為奇。社會安全網失效,令照顧者難以喘息,即使身心俱疲,亦只能繼續背負照顧責任。
筆者要問,既然政府能花22億公帑派機票,以天文數字興建只用數個月(甚至從未使用)的隔離設施,為何不能多撥一些予照顧者呢?還要迎來多少宗倫常慘案才能讓政府下決心改善制度?照顧弱勢的責任,是社會共同承擔,不應只落在家人身上。畢竟,再大的愛與耐心都有崩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