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鄰而處,何處為家?內地人一潤再潤

中國政府宣布放寬防疫政策,困在國內三年後人們終於見到了曙光,微信上「移民」的搜尋次數馬上達到1.16億,比前一日急升逾一倍。政府1月起恢復辦理護照,許多人把握窗口期「潤」出去(英文諧音run,意指移民、跑路)。在內地疫情亂象、政治環境日漸壓抑下,一河之隔的香港推出「搶人才」措施,放寬了內地人的留港限制,仿如成為升學和就業的「避風港」。然而,近年港府的政策緊貼內地方針,對內地人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很多人順勢搭上香港這輛便車,最終目的地卻是外國。

記者|陳詩穎 編輯|陳朗酲

為了應對人才流失,香港政府去年年底推出一系列「搶人才」措施,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增加其他輸入人才計劃的配額、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或回港的就業安排等。截至上月28日,入境處批出了8797宗高才通申請,而政府近日考慮在畢業於「百強大學」的申請條件中納入海外或國內的「優秀學校」。然而,Manpower Group上月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85%香港僱主面對人才短缺的問題及招聘困難,是17年來的新高。港府的「搶人才」措施,對內地人才吸引嗎?

李娜(化名)2020年於高考拿下全省第一,由於不喜歡內地講求紀律、對老師及權威服從的「威權」教育,她以獎學金計劃來港入讀了中文大學的工商管理系。她去年底在內地一家跨國投資銀行完成金融資產管理的實習,靠著良好的成績與面試表現,今年6至8月也將在香港一家跨國資投行實習。雖然身為香港政府「搶人才」的對象,她不打算以香港為家。

內地生目睹香港政治變壞 嘆「待不下去」

本來,香港在她心中是一個很自由的地方,有開放的校園與社會環境,因此她打算在香港畢業後工作一段時間,再移民國外。未料2021年9月,大學終於恢復面授課程,李娜首次來到香港,卻目睹香港的政治環境急速變化。街頭巷尾的標語、校園內的民主女神像、大學學生會、非建制的新聞媒體,在短短半年內接連消失不見,對她而言有如烏雲罩頂:「我突然感受到一種待不下去了的感覺,本來我確實不會在香港待得特別久,但是沒有『我要立即離開這個地方』的迫切感和恐懼感,但就是在那段時間,我覺得不行了,我待不下去了。」

她直言香港和內地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令她對香港的前景感到悲觀:

「我們好像在一個小島上面,看著它、知道它終究有一天會沉沒,但我們只是希望它沉沒得慢一點。」

中國人身分移民難 香港成跳板

内地人移民海外障礙重重,雖然李娜希望離開,但國外的就業機會仍然遙不可及。她決定利用自己在香港的人脈、語言優勢,積累七至十年工作經驗,賺夠錢便離開。她再留港四年便可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以作移民海外的跳板。

她認為香港的優勢在於與海外交流更緊密,讓她將來可更容易適應海外生活與工作環境。例如,香港的大學每年有幾百個交流名額,她藉此在今年2月前往法國交流;相反內地的大學偏向於國內的交流,到國外交流的機會很少。

只有中國身分難以移民海外,各國限制中國入境,同時中國國內環境並不國際化,難以融入海外。
由於中國身分直接移民海外不容易,李娜打算四年後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再工作幾年,直至賺夠錢就離開。(由受訪者提供)

她亦留意到中國在國際間漸漸自我孤立,由於外資企業遭到打壓,她能進入外企工作的機會減少。前年年底,荷蘭最大的跨國金融結構荷蘭銀行關閉了上海分行。去年3月,荷蘭合作銀行亦關閉了北京分行,終止在中國近30年的金融業務。在香港,李娜相信自已可以透過加入外企,與外國客戶交流、熟悉國際市場的運作,甚至有機會被調派到國外工作,藉此移民。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疫情期間限制人們出境。李娜為了去法國交流要辦理護照續期,因為當時剛好身處內地,便在內地辦理護照。本以為自己是內地公民,在內地辦理手續會更方便,沒想到職員卻處處刁難。她事前特意到小紅書查看辦理護照的「攻略」,按照建議向職員聲稱自己要在香港考「研究生管理科入學考試」(GMAT),需要於入場時出示護照。職員追問她為何不在內地考試,又要她提供在港各種證明,才批出她的申請。雖然中國政府從今年1月起恢復辦理護照,但李娜認為中國整體氛圍封閉,更難「潤」出去了。

另一邊廂,中國人移民海外的門檻正在提升,各國正收緊中國人的入境限制,直接拿海外身份比以往困難,因此李娜認為先成為香港永久居民會比較穩妥。2021年7月,官媒《中國日報》報道稱有500多名中國理工科研究生申請美國簽證時被拒,並稱與第10043號總統令有關。該總統令自2020年6月生效,禁止跟中國軍方有聯繫的中國學生與研究員入境美國。不過,有被拒簽中國留學生指,其他高校的學生也受到了波及,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有商科、文科學生的簽證也遭到了拒絕。

法國交流體驗開眼界

出國交流除了可以為李娜的履歷增添光彩,更讓她對世界有更深的認識,再增加了她「潤」出去的決心。正在法國巴黎交流的她,發現這裡的生活環境、公民社會氣氛是香港和內地無可比擬的。她租住了學校附近的公寓,職員從中午到下午四點都在午休,辦理入住手續必須在兩天前預約好,而大規模罷工經常發生,工人積極爭取訴求。

相反,香港急促的生活節奏、龐大的壓力令人喘不過氣來。李娜想像自己的子女如果在香港讀書,就要從小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提高競爭力。同時,香港的生活成本過高,花盡積蓄才買到一間小房子,因此香港在她眼中不是宜居的城市,只是個年輕時打拼、賺錢的地方。另一方面,香港的社會氛圍沒有想像中開放,大眾的性別觀念保守,不及西方社會般開明。她直言:「香港是經濟地位的先進,但觀念上並不是很包容。」

她希望將來到歐洲申請本科,再到荷蘭永居,因為當地社會比法國更開放、不排他,而當地人以英語溝通,語言障礙較小。

李娜在法國巴黎交流後,發覺當地生活節奏較慢,公民社會氣氛好,是宜居的地方。
李娜現時正在法國交流,她認為當地的生活節奏緩慢,更適合落地生根。(由受訪者提供)

來港做記者 嚮往自由社會

在香港做了三年記者的Eric(化名)七、八年前從內地來港讀大學,由於離開太久,對中國大陸有隔閡,難以認同自己是中國公民。他將於今年8月取得香港永居身分,但他沒打算留港,他已透過聯邦快速通道,憑工作經驗、學歷、英文程度等因素申請到加拿大永久居民身分。他赴加後本可立即找工作,但由於加國重視本地學歷及工作經驗,他打算抵埗後先進修再謀後路。

他憶述,在港讀大學時,二年級曾到深圳的一間傳媒集團實習,不時要和官場的人打交道,他們會擺出官架子,階級觀念很重,與上司的關係也十分疏遠。他當時認為香港風氣比較開放、自由,大學排名高、經濟環境好,加上不想與家人分隔太遠,因此將目光投向鄰近且同是華語環境的香港。畢業後他在香港一間外媒做記者,發現工作環境舒服,上司不會把員工當成「工人」,Eric有甚麼事情都可以直接和上司反映、交流,不需一層層向上傳遞。他有朋友在港任職傳統的中文新聞媒體,公司內上司下屬的關係同樣較為平等,與內地的職場文化大相徑庭。

除了職場文化不同,在內地根本無法擔任外媒記者。根據中國法律,中國公民不能在中國為外國新聞機構工作,即使只是擔任新聞助理,幫助外國記者與受訪者接洽、採訪等,也要面臨巨大的政治風險。例如,美國《彭博新聞社》駐北京分社的中國記者范若伊在2020年被控「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扣押超過一年後才獲准保釋候審。

國安法後媒體自我審查  記者決心移民

不過,隨著《國安法》生效,就連香港新聞行業的自我審查也愈來愈嚴格,Eric的稿題接二連三遭上司駁回,即使是「港人以BNO移民」亦不能報道,他無奈表示:「我本來對政策方面的報道感很大興趣,但現在感到無力,一切都沒有意思了,感覺寫不下去了。」面對政治環境轉壞,有媒體選擇自我審查,也有外媒索性撤走部分業務。2020年7月,美國《紐約時報》決定將香港辦公室的數碼新聞業務遷移至韓國首爾,估計涉及三成員工。Eric慨嘆:

「香港的大學排名高、經濟發展好、有言論自由,所以我選擇到香港做記者,但我現在只感『江郎才盡』。我(原本)把香港視為緩衝地帶,逃離大陸喘一口氣,但近年香港的制度上越來越貼近中央政府,港府的態度表現很強硬。」

除了工作上的改變,香港政治環境的改變也令他決意離開香港。2019年反修例事件中,他在現場採訪,目睹了許多令他難過與唏噓的事情。後來人們漸漸對政府敢怒不敢言,只敢在網上以開玩笑的方式表達不滿。去年疫情期間,Eric居住的大廈被「圍封」了兩次,他深感人身自由受侵犯,「這些防疫措施很荒唐,我不是犯人,為什麼要困住我?我不保證中國香港以後會不會作出更可怕的限制措施。」

除了政治原因,香港人對內地人的態度亦顛覆了他對香港包容、多元的印象。他剛來香港時,廣東話說得不好,與一名台灣記者採訪示威現場時,人們指控他們是「鬼」,又叫他們「返大陸」,他才發現本地人對於說普通話的人抱有很大的敵意,令他感到擔憂,而這也成了他決心離港的原因之一。

雖然在Eric眼中,香港與內地已沒有任何分別,香港人的身分對他來說沒有太大意義。不過,他認為香港的工作經驗可以令他更容易融入海外環境。由於擔任外媒記者,他主要接觸的受訪者都是西方人士,令他的英文水平提升不少。

Eric認識不少來自如北京、清華和復旦大學等內地精英學生,他們亦打算申請「高才通」來港,「對他們來說,來香港的這一步已經算是『潤』,就像是從一個更差的環境轉到一個差的環境。」不過,並非人人申請簽證後打算定居香港,他認識有人純粹為了不受限制來港旅遊而申請高才通,甚至有人為了拿到新一期消費券而申請。

內地來港後政治環境變差,Eric只好繼續潤出去,移民到加拿大讀書。
從內地來港生活了幾年,眼見香港政治環境變差,Eric希望繼續「潤」出去。(由受訪者提供)

移民中介:香港是「潤」出去的第一步

「潤」的學問在中國嚴格的封城措施下成為網絡熱話,而香港政府為了「搶人才」,放寬了部分內地人留港或回港的限制。截至2023年3月15日,小紅書上有「潤」標籤的貼文,瀏覽次數逾5400萬,「香港身份規劃」有接近400萬次瀏覽,更有不少移民攻略話題如「多國陸續提高潤出門檻,性價比最高看香港!」、「香港身份優勢最全整理」、「有香港身分,去英美澳居然那麼簡單?」

165_run_6
165_run_7
165_run_8
165_run_9
165_run_10
165_run_11
165_run_12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小紅書上有許多介紹香港身分優勢的帖文,不少提到香港身分可以作為移民海外的跳板。(截圖自小紅書)

舉凡護照申請、出國留學、工作簽證及各國移民政策,「潤」的方法應有盡有。據深圳前海布科諮詢的總經理翟翀統計,中國去年12月放寬防疫措施後,內地移民香港的查詢量增加,希望移民至香港的佔七、八成。他指出,內地疫情持續了三年,有很多人打算去國外,第一步就是來香港拿永久居民身分證。他補充說:「香港永久居民的優勢是有的,我們見到加拿大的入境政策放寬,香港永久居民的畢業生可以辦工作簽證,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有五至十年的期限。」不過,他坦言拿香港永居身分要等七年,比較困難,因此不少內地人來港是為了申請臨時居民身分,方便子女獲得永居身分,便可透過港澳台聯招報讀內地名校,聯招的分數要求比內地高考低兩、三百分,競爭較小,「內地一個省就有幾十萬考生,香港每年只有幾萬考生。」而純外籍國際學校一般要求父母和學生持有外國護照、綠卡或是港澳台居民身份,部分接納香港臨時居民身分。

內地身分與香港臨時居民身分沒有衝突,而且部分輸入海外人才的計劃,例如高才通、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等,對申請人是否在香港覓得工作並無要求。翟翀表示,大部分申請簽證時未計劃將來會否申請永居身分,真正搬到香港居住的申請人也只有一成。

香港政府「搶」人才政策一覽(大學線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