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時候才再有下一部(香港)動畫電影,真的沒有人知道。」《麥兜故事》導演袁建滔一句話,道出香港動畫的困局。去年暑假,由他執導的港產動畫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逃獄大追捕》上映,人們赫然發現,原來「麥兜」以後,香港還有本土動畫。
然而,要在香港製作動畫,卻先要突破重重困難,能像《大偵探福爾摩斯:逃獄大追捕》成功製作且上映的動畫電影,寥寥無幾,即使資深如袁建滔,亦不能預測何時才再有下一部港產動畫電影。香港動畫如何突破困局,尋找出路?
記者|蔡詠愉 編輯|王朗媛 攝影|蔡詠愉 王朗媛
51歲的袁建滔在香港從事動畫製作超過20年,曾執導《麥兜故事》、《麥兜菠蘿油王子》等經典動畫電影。他坦言,製作動畫電影的一大難處是成本太高,當一般電影最快可以10天拍完,一部動畫卻要至少一年時間製作。以《大偵探福爾摩斯:逃獄大追捕》(下稱《福爾摩斯》)為例,他與製作團隊費盡心機節省資源,花長時間「精雕細琢」寫劇本,才進入畫圖、合成等昂貴的生產過程,以免在花大量時間和成本畫圖後才更改劇本,浪費已畫好的動畫。繪製動畫期間,他們也盡量用簡單動畫線條以節省製作時間,控制成本。製作最終用了兩年時間,耗資一千多萬港元,以一般動畫電影來説,成本已經低無可低:「我膽敢說沒有什麽地方可以做到我們這樣。」
然而,動畫電影高昂的製作成本下,收益卻難以估算,這是導致投資者卻步的主因之一。成本一千多萬元的電影,收益與戲院和發行公司等拆賬後,要三千多萬元票房才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不過,這個目標對於細小的香港市場而言並不容易,最終《福爾摩斯》香港累積票房只有近五百萬,少於製作費用的一半。即使電影將會出英文版賣埠,由於製作條件難以與彼思動畫等大製作匹敵,難以吸引海外觀眾入戲院觀看,所以只計劃在電視頻道播放或以影碟形式出售,估計海外收益亦有限。
由於難以評估動畫電影最終收益,動畫電影投資者早在宣傳階段已「不敢搏」。袁建滔表示,當國外動畫電影在香港的宣傳費可達六百萬,宣傳鋪天蓋地,更能在商場設置大型展覽,《福爾摩斯》宣傳費只有約一百萬,費用只足夠投放在地鐵燈箱宣傳及少量網上廣告。為彌補不足,導演們更是無間斷地接受雜誌訪問。但由於資源緊絀,加上當時正值社會運動,《福爾摩斯》始終未能進入市民的視線範圍,亦間接導致電影票房失利:
「去年八月《福爾摩斯》上映時,你覺不覺得有這部戲?我做我當然會留意,但很多人不知道。」
袁建滔續指,香港動畫電影製作和宣傳資源有限,幾乎不可能像外國動畫公司,例如彼思動畫2015年推出大熱動畫電影《玩轉腦朋友》一般,單靠動畫電影捧起原創角色,只能發展已受關注文本,即是改編現有的書籍、影視等原創作品,再製作成動畫。以《福爾摩斯》為例,本是暢銷兒童偵探小説,2010年至今出版超過50集,有固定的讀者群,但當製成動畫,仍未能回本;觀乎香港受歡迎的漫畫,可動畫化的作品亦甚少,例如經典武打漫畫《龍虎門》打鬥場面多,需要極高成本才能還原原作筆觸細緻的畫風,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
本地動畫由輝煌走向衰落 現時人多機會少
回首過去,袁建滔提到,香港動畫製作曾在國際舞台上佔一席位。十多年前,著名的香港動畫上市公司「意馬國際」規模龐大,根據資料顯示,全盛時期更擁有近400名動畫師。意馬在2007年以三千萬美元出產的動畫電影《忍者龜》更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在全球取得一億美元票房。然而2009年,意馬耗資了五億港元製作的《阿童木》,因全球票房失利而嚴重虧損,更一度要清盤。後來,出產《星球大戰》系列的光影魔幻工業公司就曾考慮來港開設分部,但當時香港政府未有提供相關優惠,反之新加坡政府極力拉攏,結果機會溜走。同期,南韓和泰國等地政府亦開始大力發展動畫產業,大量香港原有的動畫人才被挖角到海外,減緩本地發展,香港動畫自此進入低潮。
然而,袁建滔認為動畫界近年有復甦跡象,不少大專院校如公開大學特設動畫及視覺特效榮譽藝術學士課程,人才供應不斷上升。無奈香港動畫行業太狹窄,沒法接收所有畢業生:「我這些最老的都還未退休,這個行業不斷有新人加入,但沒人退休,那下面的人不就找不到工作。」
動畫新人成立工作室 艱苦經營
縱使近年香港動畫走入困境,仍有不少年輕動畫師願意為理想放手一搏,投身動畫界。29歲的吳啓忠2013年從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畢業後,當同系同學有一半都沒有加入動畫行業時,他卻毅然選擇與兩位同學成立動畫工作室「Paperbox Creations」。他憶述當時初出茅廬缺乏人脈和知名度,為支撐工作室營運,甚麼工作都要接,其中大多為音樂影片(MV)後期製作,甚至有樓盤廣告。開業一年多後,他們始能為自己發3000元月薪,兩三年後,才加到萬餘元的「fresh grad(應屆畢業生)價」。他無奈地表示,這就是創意行業的通病,薪酬一向偏低:「好多人可能做到3、40歲才有其他行業fresh grad價」。過低的薪酬亦導致行內一半人做兩三年後就選擇轉行。
幸好,從不同工作中,他們慢慢建立起人脈,靠著公司間口耳相傳,尋找能製作動畫的機會。苦等兩年後,他們才接到第一單真正具動畫元素的工作——為英語學習的應用程式製作動畫短片和設計動態圖像(Motion Graphic),自此開拓動畫製作的道路。
後來,工作室有機會參與台灣雷亞遊戲公司的遊戲改編電影製作,他們更爲此到台灣工作一年。難得的動畫電影經驗觸發吳啓忠重新思考將來的方向,憶起自己一直想做動畫電影創作的初衷。雖然知道動畫電影製作風險大,製成後可能無法上映,更可能在製作過程經已「胎死腹中」,但在人生中仍想試一次投放長時間、全心全意製作一部完整動畫電影的滋味:
「你做(動畫)電影就是這樣,可能投放三年換來甚麼都沒有。就是這樣,但是又想試一次。」
終於在2018年,吳啓忠開設了工作室「點五製作」,向著動畫電影夢前進。新工作室的製作大多較接近他喜歡的故事式動畫,少些「純粹為賺錢的工作」。雖然爲了工作室的營運沒法完全擺脫商業製作,但仍爲他提供了個人創作空間,如發展動畫電影《世外》。
《世外》短片贏大獎 製作資金難尋
兩年前機緣巧合下,編劇楊寶文帶著自己的原創劇本《世外》找吳啓忠,故事用有趣的方式解構輪迴,吸引他決定放手一試,把故事發展成約90分鐘的電影。他們第一步先透過參與去年的「第六屆動畫支援計劃」獲得50萬資助,製作《世外》序章短片爲電影的試映片。其後又參加在香港舉行的亞洲短片大獎「DigiCon6 ASIA 大賞」,《世外》短片最終擊敗超過2000份來自不同亞洲地區的作品,獲得全場大獎,故事和動畫技術得到國際肯定。
然而,獎項亦未能提高投資者的信心及投資意欲。吳啓忠推斷,投資者卻步主因是香港過往十多年極少出產「賺錢」的動畫,缺乏可參考案例,加上《世外》故事題材較偏門,更因為牽涉「輪迴」概念而難以打入內地市場,收益更是難以估計。有投資者曾向他反映《世外》「藝術感」太強,非主流的風格並非為一般觀眾所接受:「《世外》是藝術片啊,不能入屋,也沒多少人能看懂」。即使他們持續與不同投資者接洽,亦已將電影劇本修改數遍,令故事更緊湊及富戲劇性,更初步組成好製作團隊,但一直未能籌集到1000萬的資金展開下一步製作,現時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為了維持生計,現時工作室全體員工主要還是做商業製作,只有吳啓忠抽空處理電影相關事宜。
[R-slider id=”78″]
動畫支援創出路
有見香港動畫資金難尋,機會少,業界嘗試提供支援,鼓勵更多本地人才製作原創動畫。「動畫支援計劃」由香港數碼娛樂協會於2012年成立。協會透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創意智優計劃」得到資助,每年提供資金予一眾動畫創作者。香港數碼娛樂協會彭子傑表示,今年參加的單位接近60個,有年輕畢業生,也有經驗較豐富的老手。經篩選後,計劃會釋出共大約900萬資助給三個組別、一共29個參與單位,他們分別可獲11萬至50萬元的資金製作動畫短片,一般已足夠支付人工、製作成本等全數開支。
彭子傑指,計劃目前最大限制是最多支援到三十分鐘以下的短片,片長受到侷限,難以創造盈利。長遠而言,本土動畫亦需靠賣埠賺取額外收益,但發展國際市場的首要條件是有穩定的長片供應,否則即使優秀的動畫短片在國際上取得殊榮,亦只會是曇花一現。因此,他期望未來能資助一些支援計劃中較高階的作品,幫助作品發展為電影或電視劇集等能夠大規模生產的製作,向一個可持續賺取收益的方向走,撐起本土動畫業。
小型公司崛起 漸趨理想生態
雖然本土動畫業面對形形色色的挑戰,但彭子傑對行業前景仍感到樂觀。彭援引香港數碼娛樂協會的統計指,香港2016年約有138間小型動畫公司,彭子傑估計今年已增至160間,並會持續增長。他認爲目前小公司如雨後春筍冒起的狀態,成功扭轉業界過往一味依賴「意馬國際」的劣勢,有望令動畫業界百花齊放,創造更多生機。他又期望有日能集合所有工作室的力量,做一部大片:「説不定可以將整個行業扭轉一次,若果成功,這個行業模式比以前曾經出現過的香港動畫業,穩定性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