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傳媒報導
在生活中發掘文化現象 人類學絕不「非主流」
中大人類學系主任麥高登教授(Prof. Gordon Mathews)的著作《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指重慶大廈是全球化的縮影。
中文人類學教授關宜馨在大學時期愛上人類學,她表示這門學科能教她如何聆聽別人的故事。
Tina Tam是中文大學人類學的碩士畢業生,她指當時同學的背景不一,有些是移民回流人士,有些已經退休,自己則是在職人士。雖然大家處境不同,但仍能互相分享看法,建立友誼。

香港01 謝德勤

我們印象中的重慶大廈華洋交集,甚至有些異國風情,但即使我們每天經過,也不會思考這種文化怎樣形成;中大人類學系主任麥高登(Gordon Mathews)卻能探討重慶大廈的文化,更推出《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這一著作,引起大家的興趣。我們一直以為人類學是遙不可及的東西,卻沒有想過生活日常中的社會現象已經可以是一種人類學的研究素材。其實,人類學從來不是高深莫測的「離地」學問。

「人類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與文化,研究課題包羅萬有。它就好像一副眼鏡,戴上以後便脫不了,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可以觀察。」中文大學人類學教授關宜馨笑稱自己曾在住院時,與同房病人聊天,在日常細節中發掘有深刻意義之事。「人類學家經常要做田野調查,學生也要厚著臉皮在短時間內與陌生人混熟,與他們進行訪談。這門學科需要我們對人及生活有好奇心,才能發現身邊有趣的現象,從而去尋求進一步的理解。」

「不少學生剛開始接觸人類學時會感到迷惘,需要慢慢去探索對這個學科的感受。曾經有一個學生花了三星期去摸索,最後她和我說,她明白到,人類學其實是一種態度,一旦掌握了這種態度,就可以帶著人類學的視角去考察天下任何事物。」關教授說,學生要真切體會到人類學的意義並不容易,所以那一刻特別感動。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讀書是為了工作,選科也直接與賺錢掛勾,人類學對香港人來說似乎是非主流科目。「香港社會太理性化,用一種價值觀將所有人捆綁在一起,我們逃脫不了,也沒有空間去思考。」關教授表示當我們都傾向接受這種「理性化」的時候,就會忽視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之前曾有一名醫生來修讀碩士課程,其實他的職業及生活都很符合大家的期望,但他卻說,自己在工作時經常要與人打交道,而醫學院只提供他技術層面的知識,這對他的工作來說並不足夠。」關教授認為人類學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很人性化的科目。有不少人對職業發展或人生意義感到迷失時,亦會嘗試透過人類學尋找答案。

而對一直在商界打滾的Tina Tam來說,人類學除了開拓她的眼界,更讓她學到與人相處的智慧。「透過人類學我認識了很多不同的文化,當我們對一些社會現象、歷史、傳統習俗的了解愈深時,我們對人及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Tina直言修讀人類學後,自己的文化意識提高,也更懂得與不同的人相處。「我曾經與一名德國女上司到南韓出差,當時我們與幾位南韓的男士吃飯時,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由於當地的文化是以男性為主導,吃飯點菜都是男士優先,但席間女上司不理會這些細節,更提及韓戰,引起對方不滿,於是幾位男士為了反擊又講起二戰,互相挑起大家的家仇國恨。」Tina坦言當時的氣氛很尷尬,但她也觀察到一些現象。「這個情況我們可以留意到有性別、種族及文化的不同,這些差異引起了不少矛盾。及後我將這個經歷寫成一篇研究文章,探討當中的問題。」

人類學有時會打破某些既定的價值觀,但透過這些研究,我們得以了解社會制度以及文化觀念的形成機制,過程中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同時建構更理想的未來。如果大家想進一步認識人類學,不妨留意香港中文大學的人類學碩士課程

香港01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2023.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