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玟求
2020-2022
RGC General Research Fund 14619519
本研究以艺术史的视角考察古代中国的人物造像与其文化内涵。以全面剖析宗教、社会及文化诸问题为主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促进对中国古代人物造像的意义与功能之理解,以及人物造像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期的长期历史发展。以东汉末期作为此研究在时代下的分水岭,既因其基本契合了中国中古时期的开始,也因此时期借着佛教的传入,社会对人物造像的理解随之发生了关键的转变。
可以说,在佛教传入之前,似乎没有“宗教造像”被规范地运用在古代中国的礼仪中。因此,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佛教造像的涌入致使宗教实践与物质文化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转变。若要充分考虑这一历史事件,我们首先要了解此关键时期前后中国社会人物造像的整体面貌。但是,在前文谈及此转变的讨论中,雕塑本身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忽略了,而许多学者基于风格、图像传播与随后的汉化历程探讨了佛教造像的兴起。因此,本研究强调雕塑本身的中心地位,正是为了填补既往历史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所指的雕塑是立体的,原则上是通过雕刻、建造或铸造等工艺流程制作出的各式文物。在这一系列不同主题的雕塑中,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人形造像。与动物或想象等其他主题相比,以自然人形呈现的造像在这一长时段内相对较少,即便存在,造像通常以较低社会阶层的人物为主题。这展示了佛教传入前中国造像在礼仪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方面。造像的功能在于为各种宗教与社会政治服务,但在中国古代的礼仪中,造像也许从来没有被作为宗教对象崇拜过,亦不被作为礼仪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说,早期中国的人物造像是一种用来象征与巩固社会结构之媒介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