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將於本學年舉辦「人文對話」系列,邀請多位中外學者就特定議題進行對談,藉此與學生、教師、研究人員和香港以及世界各地對人文藝術感興趣的人士,共同探索多元化的語言、藝術、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等不同範疇的課題。
若你錯過直播,現可於網上重溫:
【第四回】聲光以外——多感官知覺與藝術創作
近年各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加上通訊科技發達,新型的文化活動與展覽,刺激了不同界別的藝術家透過前所未有的方式開拓藝術視野,同時以跨界別的創作與觀眾交流。這些嶄新的藝術項目當中,不少都為觀眾帶來包含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多感官互動體驗。這種跨界別與多感官的藝術創作模式,引人深思——藝術有何意義和作用?科技帶來怎樣的轉變?是次講座邀請四位來自視覺藝術、音樂、表演、策展界別的藝術家與學者,探討如何透過橫跨不同藝術界別的知識與創作方式,為觀眾帶來多感官的藝術體驗,並鼓勵公眾參與藝術活動。
講者:
伍韶勁教授(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譚偉平教授(中大藝術系)
潘曉彤博士(中大音樂系)
主持人:
梁學彬教授(中大文化管理文學士課程)
【第三回】「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從電影與科技中反思」
我們都面對各種程度的不平等,是次對談將從電影研究和應用語言學兩個不同的學術範疇,思考如何審視「不平等」現象。電影往往把「先進工業化」城市如東京、上海、首爾、香港等,塑造成富裕、井然有序、活力充沛之地;而「發展中」或「崛起中」的大城市如曼谷、雅加達、馬尼拉和胡志明市(舊稱西貢)等,則被醜化為貧窮、罪案頻生、暴力處處。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Elmo Gonzaga教授將探討《占士邦》、《叛諜追擊》、《變形金剛》、《悍戰太平洋》等諜戰和科幻電影,如何將東北亞地區的國際城市與東南亞地區的大城市加以對比。
中大英文系助理教授Ron Darvin教授則會探討「數碼不平等」的現象,而這種不平等並不單純與是否擁有數碼設備或能否互通連接有關。我們使用的設備類型、應用情境,以至接觸到的不同文化和社會資源,都會塑造出各種數碼作業模式,造成種種不平等現象。同時,部分數碼平台如Zoom和Instagram等,其設計及採用的演算法都會影響用家的網上行為,以不平等的方式定位用戶。
講者:
Elmo Gonzaga教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Ron Darvin教授(英文系)
主持人:
Prem Phyak教授(英文系)
【第二回】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詩歌的閱讀和翻譯
達賴六世倉央嘉措(1683-?)為著名西藏詩人。1930年,倉央詩歌由藏學家于道泉首度譯為漢文及英文版,是為走向世界文學視閾之始,時至今日已被翻譯為多種語言。本次對談聚焦於倉央詩歌翻譯、誤讀與再造的情況,以見其傳播與接受情況於一斑。
講者:
陳煒舜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黃鈺螢博士(性別研究課程)
主持人:
葉嘉教授(翻譯系)
【第一回】香港印象——小城故事與舊日筆跡
香港曾被譽為東方著名的海濱渡假勝地,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從香港的自然景色中獲得豐富的創作靈感。昔日前往郊外遠足雖然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便利,但藝術家依然走遍郊野,以獨特眼光俯仰山水,更促進了本地旅遊業的發展。姚進莊教授聯同馬克.巴乃軻先生,分享著名或佚名的藝術家於上世紀40至70年代以香江入畫的精彩作品,讓我們一起回顧舊日的筆跡,從中找尋香港各處優美的秘景。
講者:姚進莊教授(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馬克.巴乃軻 (Mark R. Barnekow)(芝加哥大學袁天凡、慧敏香港校園行政總監)
主持:Ian Morley教授 (歷史系)
語言: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