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數位博物館介紹
背景:
近年來,數位博物館(Digital Museum)漸漸成為學界、藝術界、考古界等專業領域為普羅大眾或研究人員組織再現其數據、信息和收藏的平臺之一。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幾座世界知名博物館就已初步完成網絡化、數字化其藏品的工程,其中較為知名的有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倫敦科學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等。雖然當時這些數位博物館的網絡再現手法和數據搜索功能還較為原始和簡單,但是人們已經意識到這種新型平台可以增強觀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也能有效地展示和更新龐大的收藏資源。
經過二十多年的演化,今日的數位博物館已不僅僅局限於將實體博物館及其藏品搬運到網絡空間。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博物館學、圖書館學、數據管理學等多學科的融會貫通,使得人們有能力直接在網際空間建構博物館式的數據搜索庫,用多媒體和搜索引擎架構複雜系統的專業知識庫。數位博物館可以脫離物理空間獨立存在,不必依附於某一已有的實體博物館,有時它甚至可以整合和聯繫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建立主體性的博物館網絡。
現在,人文宗教學界的學者也在嘗試借用數位博物館整合和再現其研究成果。臺灣法鼓佛教學院建立的「佛學規範資料庫」就是其中一個典範,在其開發管理的網絡平台上,使用者可以在時間、地理及人名三個資料庫中來回穿梭,得到系統而多維度的訊息和知識。又如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所建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也通過地圖和史料結合的方法,展示各種專題史和年代史的內容。
香港中文大學黎志添教授(http://www2.crs.cuhk.edu.hk/~ctlai/)多年來專攻廣東道教歷史、經典、道觀和廟宇發展及其時空演化的研究。在2009年及2012年,黎教授兩次獲得香港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研究資助局研究補助金的支持,開展「廣州府道教廟宇歷史及碑刻文獻彙集」(CUHK 445309)及「明清至現代廣州道教廟宇虛擬博物館」(CUHK447611)研究計劃。2015年,黎教授及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成功建立全球首個「道教數位博物館」,將其長期以來有關廣東道教的學術研究成果數字化、網絡化。
項目簡介
廣州府乃南中國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城市。明代以來,在廣州市及其周邊十三個州縣內,坐落著數目眾多的廟宇。這些廟宇不僅包括與各類道教流派世系密切相關的大型廟宇,比如:元妙觀、三元宮、五仙觀、純陽觀,還包括其他用於參拜道教神明的小型廟宇,比如:東嶽廟、北帝廟、玉虛宮、城隍廟、文昌宮、關帝廟、天后廟、洪聖廟、金花廟、華光廟、醫靈廟、呂祖廟、康公廟等。
作為2015年第一階段的成果,中大道教數位博物館主要收集了廣州及其周邊十三個州縣共150座道教廟宇的資料。這些資料大多以歷史文獻、建築、神像及碑文記錄的形式(包括至今尚存且未發表的拓本及從田野調查獲取的碑刻文字)保存下來,或者是來自地方志,道士和省縣市檔案館的檔案資料,也包括歷史地圖以及科儀文本。本道教數位博物館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廣州道教廟宇的資料庫目錄,並將這些資料錄入到電子檔案,同時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建立一個合適的展現平臺和管理系統,用於維護、整理、展現和分析相關廟宇的空間和歷史特徵。
中大道教數位博物館不僅提供了明清至現代廣州及其周邊十三個州縣道教廟宇的文字、歷史和空間資料,並且提供相關的三維模型、全景圖和視訊短片。建設道教數位博物館的目的在於推動道教和相關中國宗教的學術研究,以使道教及中國宗教研究學者,甚至廣州城市史的專家學者能夠通過追溯單個廟宇的發展和地理變化,從而可以對所有廣州廟宇的地理分佈及其與周邊的社會經濟環境、人口發展、景觀和環境的時空關係做定量的分析。
學術價值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GIS工具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歷史和人文學科研究。然而,迄今世界上尚無一個專門用於道教研究的GIS資料庫。中大道教數位博物館將會是一個開創性的工作,因為它從傳統的歷史文獻研究方法轉變到基於視覺化的時空維度。此外,本數位博物館所包含的基於網路的資料庫可以方便學者通過網路檢索與道教研究相關的時空資料。
本數位博物館包含了資料庫和製圖視覺化兩方面的功能,道教研究學者將從中受益良多,可以通過廣州道教廟宇資料庫,搜索、分析有關道教廟宇的各類資料,並且運用最先進的視覺化技術說明和展現這些時空資料。
研究團隊
中大道教數位博物館的負責人為黎志添教授,其領導的研究團隊包括兩個研究小組——道教研究小組和地理資訊技術小組。道教研究小組成員包括副研究員李靜博士和博士研究生林思婷小姐,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蒐集整理及篩選編輯相關資料,完成數據庫資訊錄入,以及提供專業知識諮詢等;地理資訊技術小組成員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建立廟宇資訊數據庫,數字化道教廟宇地理資訊以及設計用戶使用介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