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彭麗君
日期:2019年6月8日
時間:下午5:30-7:00
地點:香港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1樓111號Book B書店
* 參加者將每人獲贈飲品乙杯
免費入場,無需登記
書會簡介:
在現代中國新舊交接之時,中國興起了不少的媒體和視覺形式,當中包括石版印刷、照片、廣告、電影和劇場表演。小市民主動積極地投身這場視覺文化盛宴,渴望着視覺文化帶來新奇、刺激和潮流。
但是,他們與這些視覺形式相遇之際,到底欲望着甚麼?抵抗着甚麼?又被何物所衝擊呢?
是次書會,我們從彭麗君的經典民國文化研究再版書《哈哈鏡:中國視覺現代性》出發,細看新視覺文化中對女體的痴迷,勘察文化如何在娛樂場所誕生,領略魔術如何成為摩登。我們欣賞各種視覺形式互動之餘,亦會考察中國視覺現代性如何在感與知之間含糊地形成,而中國新的視覺主體又如何參與到現代性這場未完成的計劃之中。
嘉賓簡介:
彭麗君現職香港中文大學,為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香港任教。研究範圍包括香港電影、視覺文化、知識產權論述、以及毛時代的中國和世界毛主義。中文出版包括 《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與實踐》 (2017)、《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2010; 2018),以及即將出版的雨傘運動專著。她曾於2008年取得中文大學卓越研究獎,以及2012年蔣經國學術出版獎。
主辦:手民出版社
協辦: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
The Distorting Mirror: Visual Modernity in China
作者|彭麗君
出版日期|2019年5月
定價|HK$138
《哈哈鏡》聚焦在中國風起雲湧的1880至1930年代,分析中國都市主體如何與新興的視覺文化互動。本書所考察的媒體和視覺形式包括石版印刷、照片、廣告、電影和劇場表演。小市民主動投身這視覺文化,甘之如貽,渴望着現代性的承諾:給人帶來新奇、刺激和潮流。
彭麗君仔細分析這些視覺再現的發展軌跡,強調各種視覺形式之間的互動。本書指出,各種視覺形式不是分散的文化現象,而是不斷互動,形成中國視覺現代性,在各方面影響其時的文化。
本書的討論始於十九世紀末的石版印刷術,全面考察其歷史,得出相關的理論,察看現代性如何執迷於真實。隨後的章節點出新視覺文化中對女體的痴迷,勘察文化如何在娛樂場所誕生,說明小市民如何理解新的現實,並與之互動。
名家推薦(按英文姓氏排序)
本書仔細地描繪出「視覺」的歷史形成過程。彭麗君沒有把觀看視作平常,精妙地指出視覺是現代的現象。她把視覺連繫到原居者觀看的各種文化形式,而這些形式在其時正值擴充和改變。本書一絲不苟地梳理不同的理論和實質例子,讀來處處有味,處處見洞見,使我們明瞭現代中國是如何去看。
──瑞貝卡.卡爾(Rebecca E. Karl),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是一本既嚴肅又有趣的書!作者成功地翻轉了過去視覺研究關於觀看與被看的窠臼模式,強調視覺再現的物質性、身體實踐以及集體性。書中挑選並且詳細討論的各種視覺細節,為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現代性的視覺歷史以及其中牽動的文化權力。
──劉紀蕙,台灣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這書結合了仔細的檔案工夫和精妙的理論分析,真真正正的壯觀──之所以說壯觀,不只因這書成就極佳,還因為這研究以景觀理論作為透鏡,重新檢察晚清和民初的中國視覺文化,並同時以中國現代初期去重新檢視對景觀邏輯本身的流行理解。
──羅鵬(Carlos Rojas),美國杜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系教授
彭麗君教授挑戰了現代中國研究中最精彩的範疇──視覺動力學。中國與現代視覺裝置的相遇有如萬花筒,令人目眩神迷。彭麗君教授由此切入,縱觀廣泛的景觀政治議題,由「新」的論述到媒體與再生產的技術,不一而足。《哈哈鏡》視野宏大,論證精彩,梳理出中國在現代歷史的關鍵時刻如何看,又如何被看。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本書圍繞視覺再現與主體經驗的互動這一話題,勾勒一個世紀前在雜沓光影裡中國都市階層驚艷攝魂的生命體驗,釐析自我在與文化他者、權力機制糾纏搏鬥中的馴化、扭曲、流變。紛擾難解的現代性,在彭麗君筆下,是永遠填不滿的慾望溝壑,是樂此不疲的文化再生產,是生機湧動的未完成的工程。受現代性理論的強悍驅動,《哈哈鏡》在疊映、拼綴的技術景觀中,揭啟現代中國的觀看之道。
──吳盛青,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哈哈鏡:中國視覺現代性》由手民出版社出版,有關出版社其他書籍參閱手民出版社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