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66度
本年5月10日,十七名善衡學生組成首個香港本科生北極考察團隊,在書院教職員鍾國昌博士和梁祐誠先生的引領下,浩浩蕩蕩地遠征北緯66度的冰極世界。他們甫抵丹麥的哥本哈根,便輾轉去到格陵蘭登上探險帆船倫勃朗號,展開十二天極地考察之旅。格陵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島上有八成土地長年被四公里厚的冰雪覆蓋,人口僅約57,000。這島嶼以前是丹麥的省份,在2008年經公投得到部分自治權,逐步走向獨立。不少當地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以打獵和捕魚為生,但氣候變化會影響他們的漁獲。在8月13至19日期間,歐洲太空總署更發現位於格陵蘭雅各布港冰川一塊面積達12.4平方公里的巨型冰塊崩裂(面積好比香港的南丫島),反映全球暖化加速北極冰川崩塌融化。
夏倩儀主修食物及營養科學,她考察當地兩間超級市場的食品多樣性,從而探索因紐特人的飲食習慣,了解全球化對他們的影響。她亦訪問當地人對保留傳統飲食習慣的意見,並了解進口工業食品的影響。夏倩儀發現當地超市提供世界各地食物,林林總總,既有鮮肉和蔬果,又有罐頭食品、零食和日用品;而當地的菜市場則供應傳統食品,例如海豹肉、鹿肉和鷓鴣肉。由於現代交通便利,農業技術有所改善,因紐特人可以在夏天種植蕃薯和雜莓等蔬果,這因素打破不少人對因紐特人的迷思,以為他們只會吃打獵和捕魚而得的食物。事實上,隨着格陵蘭人口增長、新移民遷入,以及政府立例監管打獵,當地進口工業食品以應付增加了的糧食需求。雖然如此,因紐特人仍十分珍惜他們的傳統,例如在生日和婚禮等場合吃醃海雀(一種傳統食物,當地人會把海雀放在掏空了的海豹身體內醃)。
格陵蘭的平均溫度低於攝氏零度,夏天會偶爾有攝氏十度。麥傲冬和梁頌輝是醫學生,他們在當地進行一項人類生理狀態的比較研究,了解人類面對嚴寒氣候所引起的生理變化,研究對象為香港人、探險帆船倫勃朗號的旅客、船上的工作人員和因紐特人 (他們各自有不同的生理特徵,例如性別、種族、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年齡和運動習慣)。研究結果顯示,香港旅客的血壓升幅比勃朗號的工作人員高得多,這數據反映出因紐特人生理上適應了格陵蘭的嚴寒天氣。麥傲冬說:「這個研究令我獲益良多,因為我有機會實踐研究方法,例如以SPSS分析數據。我十分感激有這個探索世界的大好機會,希望這個研究可以對社會有裨益。」
對考察團的同學而言,格陵蘭風光如畫,令人嘆為觀止,當地的生態蔚為奇觀,在冰天雪地的探險教他們難忘。麥傲冬喜歡穿上雪鞋遠足,因為一路上可以觀賞不同的地貌與野生動物。他補充道:「北極有很多特別的景觀,最棒的一次是在白雪紛飛的雪谷中漫步,每一個人都很安靜,我們只聽到飛鷹和滾石的聲音。」梁頌輝深深被一望無際的冰極世界吸引,他說:「我用鏡頭留住這優美的冰極世界,久久都不能忘卻這震撼,時間都不能沖刷掉。冰川就在我的前面,宛若玲瓏剔透的巨型水晶被厚厚的白雪包住,白雪像絲一樣滑,像白糖一樣軟。即使我用上廣角鏡,亦只能捕捉冰山一角,這獨特的美實在太奇妙了,難以筆墨形容。」梁頌輝曾於2012年攀登喜馬拉雅山,目睹氣候變化的影響,他希望向公眾分享北極之旅,教育他們保護環境的重要。
麥傲冬認為這次行程對他最大的啟發,是認識到人的渺小,他說:「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人是無能為力的,我們不能控制甚麼;我們要尊重大自然,要在仍可挽救之時去好好保護她。」梁頌輝為書院和考察團感到自豪,因為這是香港第一隊的大學生遠征北極考察,而且可以在當地進行多個範疇的研究,他坦言:「旅途的確艱辛,我們面對時差、疲乏,以及各個在旅途上遇到各種的技術問題,仍能在北極澟洌的寒風和暴風雪中支撐住。這次北極之旅行程豐富,大家都獲益非淺,對我的生命留下重要的影響。」回到北緯22度的香港,考察團的同學摩拳擦掌,努力籌備在十月舉行的展覽,以及即將出版的北極之旅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