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9月,伍宜孫書院即將迎來首批三百一十多名學生,為校園增添新氣。
書院以「博學篤行」為院訓,是書院與伍宜孫基金會的共識,要求學生有廣博知識和廣闊眼光,刻苦力行。至於其使命「彰顯創新志業,承擔社會責任」,院長李沛良教授解釋說:「當今世界最需要的莫過於創新,而熱誠和激情是任何事情成功的關鍵。蘋果的喬布斯、中大前校長高錕教授,以及剛去世的胡秀英教授都是典範。只有全情投入,敢於創新,才有進步。」李教授強調,無論是個人或企業,均須承擔社會責任。作為培育下一代的書院,其使命當必包含這些元素。
他澄清所謂「志業」,不是教學生成立賺錢的企業。「『志』是方向、目標和投入的態度,『業』是指任何一宗事務,學生要有企業家那種遠大眼光、明確目標、創作力和熱情,這種精神放諸任何事情皆準。創新志業是為己,社會責任是為人。為己為人,相得益彰。」
四位教授聯合主理通識教育
創新和承擔責任貫穿了書院的形式和非形式教育。通識教育主任鄺啟新教授說:「課程的設計是創新的嘗試。我們把學生分成兩批,分別於一年級上下學期,統一修讀三學分的『創新志業及社會責任』,目的是希望學生得到劃一的學習經驗,凝聚書院精神。
「課程分四個範疇:(一)個人、社會與大學;(二)社會問題及議題;(三)市場經濟中的創意、社會福利及社會企業;(四)思維心理學與創意。課程以個人出發,先由政治與行政學系周保松教授引導學生了解他們的角色、社會責任和與社會的關係。」
反思自身後,由李沛良教授帶學生走入社會,認識社會環境課題。之後,由鄺教授接力,從經濟學角度闡述現今經濟主導的社會如何運作,創意經濟如何有助推動社會進步。隨後由書院輔導長李雅言教授講述創意心理學,以及怎樣發掘自身的創意潛能。四位教授各授課三周,最後一周由四人同時授課,與所有學生來個總結討論。
從理論到實踐
書院將定期舉辦沒有學分的通識教育學習活動,如書院聚會、論壇和講座等,邀請熱心公益及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士,與學生分享經驗。四年級學生須修讀另一個三學分的「專題討論」通識課程。學生將分成小組,運用過去所學,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專題項目,而項目必須有創新理念,並有利社會發展的,如組織有機菜農包銷蔬果至大學。
以創意激發創造力
非形式教育方面,除了交流、服務學習、師友計劃外,不得不提的是由書院籌劃成立,於本地大學屬首創的「創意實驗室」,讓學生透過「玩」來激發創造力。
創意實驗室由李雅言教授、物理系朱明中教授、中大創業研究中心孫耀先先生和建築學院姚嘉珊教授合力籌劃。李雅言教授解釋構思的由來︰「中小學生是很愛玩的,但是不知怎的,到了大學就不玩了,只顧唸書。」朱教授也認同說:「這方面我感觸很深,回顧近二十年的執教生涯,愈覺香港學生變得古板、保守,只着緊考試和分數,失去了舊時的伶俐活潑。」
李雅言教授說:「創意實驗室提供了空間和配套設施,讓學生正經地『玩』,無壓力地發揮創意,驗證他們的構思,不計較成敗。」
聰明實驗室靈活多變
創意實驗室會有甚麼設施?如何吸引學生來「玩」?孫先生指出,他們曾就實驗的設計和功用諮詢學生,回應真是五花八門,包括了休息、溫習、唱卡拉OK……。孫先生說:「書院學生來自不同科系,因此難以預早劃定需要具備甚麼功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實驗室的空間可塑性非常高,內部設施可隨時改變用途。」
姚教授補充:「舉例說,桌子不單可用來討論和開會,又可轉作烹飪課之用。我們計劃先以特定的主題為出發點,如可持續發展及都市環境,讓學生就此發揮創作。我們已討論了數個主題,未來六個月繼續收集意見,以助設計創意實驗室。」
設計藍本先睹為快
為了讓學生了解創意實驗室是怎麼一回事,孫先生表示,將於暑假推出虛擬創意實驗室,學生登入網頁便可一睹箇中面貌,更可提供意見,完善實驗室的設計,以及獲知最新消息和活動。「我們還構思在實驗室裝設相機,二十四小時運作,每十五分鐘拍攝一次室內情況,再上載網頁,這樣學生即使未能親身到來,也知道室內的狀況,他們在網站的留言亦可投射於室內,達至雙向互動。」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