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善本書在版本學上有不同涵義,或指無訛文脫字,或精校精印,或傳世舊本。到現代,主要以學術資料性、歷史文物性和藝術代表性來衡量。中大主要根據歷史文物性,以乾隆六十年(1795)為分水嶺,之前刊印的均列為善本,嘉慶至宣統年間(1796–1911)的屬於普通古籍。但亦有例外,乾嘉時有許多印刷良好、內容精審、學術價值高的著作,故嘉慶以後有些書也屬於善本。在外國,藏書家較重書籍的稀罕程度,稱之為「珍本」,在1900年以前刊印的西文書,中大圖書館都視為善本。
善本書庫的緣起
建校之初,崇基、新亞、聯合三所書院已各有珍藏。大學圖書館成立後,首任館長兼古籍專家裘開明博士四出訪求徵集,藏量得以充實。當時,線裝書只存放在普通閉架書庫內。到1999年《古籍善本書錄》編纂完成,館方覺得這批文化遺產應要好好保護,遂於2002年在田家炳樓三樓設立善本書庫。
潮濕、翳熱、陽光和蟲蛀,一向是書的大敵。因此,書庫的溫度、濕度、照明、防火、空氣質素和保安設施,均有嚴密監控。書庫內一塵不染,地方清爽,每本書都處於上佳狀態。「不少人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所以樂意把書送過來,」林進光說。「我們吸引之處,是有較好的保存環境,而且入藏的善本書不會再散佚,有人慷慨捐贈,我們一定接受,永久保存。」
近十幾年來,善本書主要從捐贈得來,如2008年獲北山堂送出利榮森博士的藏書,是數量最多和比較珍貴的中文善本書。
善本書庫現有中文善本書約八百九十種(共計一萬五千冊),西文善本一千八百種。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