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程透析
中大於1964年創立本港首個社會工作課程,比香港政府立法規管社工專業(1997年)、成立社會工作者註冊局(1998年),要早上三十多年。
社會工作學系本科課程委員會主席林靜雯教授說,社會變遷愈加急劇,四十多年歷史的課程,內容也在恆變。「比方以前戒毒說的是海洛因,現在是軟性毒品。我們不時檢討,微調更新,與社會政策相關的科目尤受影響。社會服務形式百花齊放,我們也要確保畢業生可以靈活掌握。總括一句:框架穩定,內容靈活。」
社工課程側重通才培訓。第一年先介紹基本概念,翌年加入實踐元素,最後一年有不少專題研討,總結本土經驗,延伸視角,提升應用層面。課程每六年由註冊局評審一次,通過評審,學生畢業即可註冊為社工。
全球漸趨一體,教學必須兼顧宏觀微觀,涵蓋國際、地區至本地層面。例如青年失業在北美出現已久,彼方的政策可資參考。但當問題開始國際化,討論就不能局限於怎樣幫助香港青年求職,而是要分析這問題如何與社會經濟和外國發展環環相扣。要有追本溯源的能力,才不會治標而不治本。課程肌理分明,井然有序的特色,深得校內課程評審讚賞。
從課室到社區
職前實習是確保專業水平的元素。社工課程包括兩期各六個月的實習。在講課以外,按規定還有不少於一百小時的實習前準備。為期四周的「社會工作實習實驗」,透過實驗訓練、成長營和落區服務,讓學生體驗實習時遇到的狀況,並掌握溝通及介入技巧。學生分作十多人的小組,在系內及業界的資深導師帶領下,走出「安全地帶」,反思個人價值觀,與同學磨礪支持,發揮小宇宙,排難解困。三年制課程學生須先修讀「社會工作實習實驗」、「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等科合格,才可在二年級參與第一次實習。考慮到入學年齡下降,四年制課程的第一次實習將延後至三年級。
實習前,學生有不少探訪社福機構和弱勢社群的機會。遇有特別社會議題,如反高鐵行動,老師會帶領學生實地觀察、訪問,加深和社會的接觸。實習期間,導師每星期到學生所駐機構了解情況,從旁指導。統籌實習的高級導師盧吳美娟說:「這樣可避免問題累積。學生初次接觸社會實況,肩負助人之責,動了惻隱之心,經驗卻又未足,眼淚跟自責是少不免的。導師是學生專業知識和情緒上的依靠,本身必須十分硬朗。」
從社區到海外
1997年,林靜雯剛從加拿大進修回港,了解彼邦因華人移民日增,對「同聲同氣」的社工大有需求,遂開展了海外實習,至今合作夥伴已遍及內地、新加坡、台灣及加拿大等地。現時約兩至三成學生能在修業期間往海外實習,更透過分享會把經驗惠及同學。部分學生則認為本地經驗更有利日後在本土工作,故寧留港實習。
迥異的文化和不同的行為表現,陌生的政策和制度,是海外實習帶給學生的最大衝擊。凡事不再理所當然,必須從新的角度觀看、處理,這迫令他們敞開胸襟,提高文化感應、反思和覺醒能力。
為了確保海外實習的成效,系方穩守三大方針。(一)嚴選學生──必須開明虛心,心理和認知準備充分。(二)嚴選機構──對方須提供資深的督導員,一對一地輔導學生的技巧和態度。(三)謹慎配對──學生須符合特定的語言能力要求,其長處也須配合工作性質。盧吳美娟補充:「內地社工培訓和實踐的水平較爲參差,學生不能期望依賴當地機構,必須能獨立工作,由本校的督導帶領。在西方國家,則有較大機會從對方的督導獲得啟發。」
海外機構一般對本校實習生評價甚高,欣賞他們樂於學習,勤奮工作,且積極投入。輔助少數族裔受虐婦女的渥太華移民婦女服務中心也特別來函,表揚去年前往實習的學生。
平實熱誠,成熟獨立,是業内對中大社工系畢業生的評價。林靜雯認為這與收生準則有關,加上在培育過程中重視價值、信念和承擔的灌輸,以及穩扎的理念基礎。「很多人認爲社會工作不就是實務。是的,有沒有理念,起步可能一樣,但是一段日子後,沒有視角,只會流於技術層面,懂得思考的,進步和成效會更大。」
綿密的情誼網絡
師徒承傳或上下屆的維繫,是中大社工系特有的傳統。幫助學生成長的「學生為本教學課程」,第一年跟第三年組別與老師都不變,有助建立師生情誼。每位高年級學生都帶導一兩位低班同學,把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系會積極籌辦輔助學習的活動,校友對扶掖後輩更有捨我其誰的責任感,無論在港在外,都熱心提供實習崗位,照應生活所需。
社工課程給每位學生的的培育都是度身訂造的,是解惑,是用心靈影響心靈。不能單靠書本提供答案,也不能靠其他模式傳送。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