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雲計算技術服務使用電腦,就如用電一般,只要接上插頭,按需要『用多少、付多少』,不用理會背後的發電原理,又不用費心技術問題。」資訊科技服務處雲計算部主管蘇伯祥這樣比喻近年興起的雲計算服務模式。
隨着網絡傳輸日趨快捷穩定,雲計算技術愈來愈普及,已成為全球科技界關注的新焦點,亦逐漸滲入生活層面,家居網絡服務的廣告就常出現「雲端儲存」這一名詞。全球最大網絡供應商之一的思科系統公司,於去年12月的一項調查指出,受訪的十三個國家逾二千名技術專業人員當中,百分之五十二正使用或計劃使用雲計算服務,而在巴西、印度及中國等正崛起國家,比率就更高。
與傳統電腦系統比較,新模式有何好處?蘇伯祥解釋:「前者的程式或檔案往往儲存於單台式電腦的硬碟或伺服器中,各部門需要自行添置軟硬件、購置儲存空間、並管理各種程式,這就有如每部門各自購置及管理發電機,供電自用。」當估計與實際用量有偏差,便會造成浪費;若各部門自行開發相類似的程式,又會令資源重叠。
他續稱:「雲計算服務卻以嶄新的概念,將檔案、程式甚至儲存空間等,存放於用者身處空間之外的『雲端』,即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空間,讓用者按需要靈活的增減取用。」用者無須增聘專人管理其軟硬件及程式;此外,可以取用最新的科技,而價錢又比自購更低廉,也是雲計算服務優勝之處。
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服務處於兩年前成立雲計算部,專門提供雲計算服務予校內單位。服務分三個層面:軟體服務,如電子文件管理系統、活動登記系統等;於2010年初開始提供的平台服務,如網站建設及寄存,應用程式寄存等;於一年前開始的基礎設施服務,包括虛擬機架設和伺服器支援。部門可按需要與該處討論需要甚麼程度的支援。
蘇伯祥舉例說,部門若擬成立網頁,可自行建立,然後置於資訊科技服務處的伺服器,又或採用該處的網頁應用程式,而部門只需充當管理內容的角色,將內容及圖片上載,毋須自行建立伺服器,更可減省技術管理工作,方便快捷。
不過,新技術的資訊保安問題,是業界普遍關注的課題。不少政府機構或處理敏感資訊的部門,仍拒絕走上雲端,認為非得由自己觸手可及的系統處理儲存不可。專研雲計算技術的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柏晴博士表示,雲計算模式是將數據儲存在不同的『雲端』,一些重要資料若儲於公司以外的地方,定要確保安全,這是一大挑戰。
他現時的其中一項研究,便是嘗試從理論層面建立一個系統,讓用者在刪除儲於雲上的數據時,可以完全刪除散落於不同雲端的複本。除了研究,他亦即將任教雲計算概論這於2011學年下學期新增設的科目,讓學生掌握這種新模式的特點。「這科目供主修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的高年級學生選修,屆時學系會設有雲端平台,讓學生實習。」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