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書院是中大五家新書院的其中一員,今年開始正式收生,首屆學生七十五人,都是四年制的新鮮人。這所既「新」且「小」的書院蘊藏無限生機,蓄勢待發,勢將成為大學另一亮點。
把新生迎到校園之外
敬文書院新生在2012年暑假經歷了一個不一樣的迎新營,書院輔導長、社會學系王淑英教授說:「我們希望迎新營能融入共建融和社群、慷慨利他的精神,所以除了常見的康樂活動外,特別加入了一天社區外展活動,讓學生分組探訪了三個場所,親自考察社區各階層的需要,並觀察現有服務的成效。」
來自重慶的彭賀嘉惠當日探訪天水圍,了解居民生活,認識到這個她將居住數年的城市的另一面象。「之前對香港的印象是一個繁華大都會,現在我知道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裏,也有貧窮。」
到過新界北的社區農場除草,與農民交談,陳德穎加深了對有機耕種的認識,更正面了解到新界北土地發展對居民的切身影響。她說:「這樣的迎新活動,環保和社會意識兼備,格外令人難忘。」
踏進了社區,觀察過,了解過,跟着又如何?學生隨後回校討論匯報。老師給他們一個刺激思考的假設:「一位曾受惠於朱氏基金、學有所成、創富無限,亟欲回饋社會的人士,委託你根據觀察所得,建議一些能最有效地幫助社區發展的措施。」學生毋須構思完美的政策方案,可從小處入手,着實思考,發揮創意。以長者人口較多的社區為例,多建一個垃圾站,免得老人家跑到老遠才可棄置垃圾,已是德政。王教授說:「希望透過體驗、反思、判斷的過程,播下良好價值觀的種子,在四年大學裏,除了吸收知識,書院的潤育也很重要。」
書院學生 互相物色
負責書院收生事宜的區國強教授說:「敬文的老師會和每一位申請者單獨晤談,分享書院的理念,也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期望。」這是雙向的了解。是的,若不情投意合,何來佳偶天成?但到底敬文屬意怎樣的學生?
區教授續說:「敬文書院要給來自四方的學生─本地、內地、外國的─大量交流砥礪的機會。有些學生自小在單一環境長大,住在大型屋邨,只曾到過一些就近國家或城市。他們未必是中學樂隊首席提琴手、戲劇學會台柱,但這兒為他們提供一個環境,認識多元文化,跨越本土,擴展閱歷。我們要為欠缺機會的好學生開創機會。」
從無到有 體驗彌珍
敬文書院在2007年成立,坐落環迴北路的校舍預計於2014年落成,屆時可容納三百名學生,在中大書院中只屬小型,再加上現時學生只能暫住於國際生舍堂第三座,對書院的發展可有影響?
兩位教授都不以小為慮。小型書院的優勢是人際關係較為緊密,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本地生與外地生可以彼此觀摩,激發思想火花。「就因為『小』,每一分子的分量和價值就更大。試想一下,三百分之一的影響力大,還是三千分之一的影響力大?更何況目前創院學生只有七十五人?我相信數十年後,這批學生回望過去,會充分體會到當年個人於書院價值之大,可參與和探索的空間之廣,從而深感自豪。」區教授的分析不脫數學老師本色。
目前雖未有自己的宿舍和專用設施,但書院對學生的培育不會因此而稍遜。每逢周二、三、四,全院師生都在范克廉樓共膳,周三有講者系列,邀請專業人士、校友跟同學交流,無所不談,還有每學期兩至三次的高桌晚宴,早前又特地在國際生舍堂前的大空地慶祝中秋:這些活動都有利提升凝聚力和歸屬感。王教授指出,第一屆學生兩年「寄居」加兩年「定居」的經驗將是獨一無二的。「畢竟,最美好的回憶還是建基於那些青春歲月中一起走過的日子。」
至於區教授則另有見地,「一點點的匱乏於個人成長有莫大益處,體驗過『從無到有』,往後的日子,會更加珍惜所有。集體回憶不一定要百分百美好,新亞書院的桂林街年代不也成為他們日後自豪的回憶嗎?」
比鄰天涯 一體兩面
四年全宿,師生共膳,是敬文書院的特色。然而,在這個手持一塊平板電腦便可足不出戶而掌握世界脈搏、比鄰若天涯的個人化年代,書院要求成員投入群體生活,是否有點奢想?區教授又提出了一個帶有數字的詮釋。
「在三百人當中,保留獨處的清醒、自我探索的空間,跟高度投入地過群體生活,兩者並不互相排斥。保持多大的個人空間,有很多不同的層次,比鄰與天涯並不是0和1的選擇。」
敬文書院致力為學子營造尋索的空間,試驗個人與社群、與社會不同層面、與不同文化的關係。無怪乎王教授說:「書院生活該是踏實的浪漫,在這裏,不用顧及GPA,而可以嘗試各種探索。」
這所小小書院將帶來的新氣象,教人熱切期待。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