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肝癌有如沉默的殺手,往往到末期才露端倪,病人已然回天乏術。但若能及早診斷,肝癌治療其實容易得多。
為此,中大醫學院陳力元教授開發了肝癌風險指數計算法,協助評估慢性乙肝病人患上肝癌的風險。乙肝病毒(HBV DNA)是引致肝癌的主因,於是陳教授先着手識別HBV DNA 載量高的病人。加上FibroScan儀器的問世改良了超聲波對肝硬化的測量,肝癌風險指數計算法的準確度更上層樓。
肝硬度也反映肝硬化的可能性,從而識別肝細胞癌這種最常見肝癌的高風險患者。除了FibroScan掃瞄分析,另一項用作計分的要素是血液測試,以識別肝癌病毒和其他信息。
評估得分在0至44.5之間,但並非線性。5分表示中等風險,數值超過20則表示高風險。陳教授說,普通科醫生應該將5分或以上的患者轉介至專科。
中等評分的檢驗結果表示患者每年有5%的可能患上肝癌,應定期會見專科醫生。陳教授先給未接受過肝癌治療的病人評分,再透過已接受抗病毒治療的病人驗證評分,因為後者已患上或將快患上肝癌。
這些結果不但在陳教授的研究中得到確認,在其他國家也經過獨立驗證,肝癌風險指數計算法或以原本的模式採用,或根據當地情況稍作調整。
陳教授2008年首次發表關於乙肝病毒增加患肝癌風險的發現,刊登於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他2010在Journal of Hepatology發表論文概述肝癌風險指數計算法,2014年繼而探討肝硬度對於識別高風險患者的重要性。
稱為「CU-HCC模型」的測試在「接受者操作特徵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簡稱AUROC)的統計檢驗中目前得分最高。 1分表示篩查和肝癌診斷之間完全吻合,0.5分則表示當中的關聯純屬偶然。
CU-HCC模型在亞洲患者方面的得分是 0.85,而亞洲人的肝炎患病率較高。西方患者的分數為0.91,幾乎達到完全配對,而西方人患肝癌的機率較低,因此可篩查的患者數目較少。
肝癌風險指數計算法對家庭醫生尤其有用,因為普通科醫生往往無從斷定患者是否有可能或已經患上肝癌,這令醫生陷入兩難:是否應忽視存在風險,抑或將所有患者轉介到公立醫院的專科,令醫療系統百上加斤?
有了這個肝癌風險指數計算法,醫生可為高風險患者安排全面的測試,例如每半年進行超聲波掃瞄;低風險的患者可以繼續會見普通科醫生,接受定期驗血的常規護理。
目前只有三分一的潛在肝癌留院病人屬於高風險,三分二都是低風險,這無疑加重了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
縮窄目標有助肝病專家準確識別真正患癌的人。愈早診斷,癌症便愈有機會治癒。
陳教授指出,如果在腫瘤擴展至超過兩厘米前診斷,肝癌的痊癒率很高;即使大至五厘米的腫瘤也是可以對付的。患者可選擇手術,亦可選擇局部消除治療。「開刀以外還有很多不同治療方法。」陳教授說。
問題是直到目前為止,相對於其他同樣致命的癌症,醫學界所掌握的肝癌療法仍然不多。陳教授比喻說:「如果肺癌是個成人,肝癌仍是初生兒。」
肝癌患者不會變瘦亦沒有痛楚,只是腫瘤惡化至末期才會影響患者,到時已無藥可救。
因此,即使肝炎患者看似健康,仍需經常接受檢查。日本、南韓和多倫多的醫生都測試過陳教授的計分法,發現可有效識別肝癌初期患者,及時治療。新加坡則使用調整版本測試。
在亞洲,約9%的成年人是乙肝病毒帶菌者,中國人當中尤其普遍。
香港由1989年起為嬰兒注射乙型肝炎預防疫苗,但內地到1992年才開始注射,而且到2006年才開始免費測試。所以直至十年前,中國大部分人口並沒有預防乙型肝炎的保護。
家庭醫生長久以來的做法是將乙肝病毒載量高的病人轉介給專家,但陳教授質疑,到底何謂「高載量」?不諳乙肝的家庭醫生未必明白,所以無法向患者客觀地解釋狀況,結果要麼嚇壞他們,要麼令患者錯失治療的機會。
陳教授說:「有了肝癌風險指數計算法,事情就清楚得多。 醫生可以告訴病人:『你的分數低,所以患上肝癌的可能性很低。但如果分數升至中等,你每年患上肝癌的機會率是5%,便要向專家求診。』這樣的溝通多簡便。」
倘中英文版本出現歧義,概以英文版本為準。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7年1月)